清阳出上窍  浊阴归下窍

  阴阳理论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哲学对世界万物由来、变化的论述方式。阴阳哲学不仅是中医学理论的建构基础,更是中医临床实践中辨证论治的理论依据。在《素问》中,论述阴阳理论的地方很多,但是以《阴阳应象大论篇》最为详细、经典,该篇文字是阴阳理论接入医学理论的标志性论述。笔者就《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的经典理论,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论述如何使用阴阳理论辨识女性头面部病症。

  辨证论治是中医药临床诊病的特色与核心方法,这要求中医师由患者的实际症状与体征入手,运用自身掌握的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给予准确的辨证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患者的实际症状和体征是事实依据,也是客观现象,分析这些客观现象背后的必然逻辑则需要用到传统的中医药理论。许多妇科疾病都会表现出头面部的症状: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可见到面部痤疮或痘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经常出现头部眩晕,烘热或阵汗;经行头痛患者每逢经行即见到头部的疼痛。这些疾病都涉及中医学对头面部生理的认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说:“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归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短短数语,便运用中国传统哲学的阴阳论述了中医学的许多基础理论。

  中国传统哲学以阴阳理论解释了天与地的形成,混沌未分之时,此中含有的轻清物质具备上升之性,可上升以形成天,重浊物质具有沉降之性,可沉降以形成地。那么,轻清之物是不是可以无限的上升?重浊之物是不是可以无限的沉降?如果这样的话,天地将越来越远,以致互不相关。所以,重浊之物虽有沉降之性,但此中也有上升之力(阴中有阳),地气以沉降为主,但也有上升之性,地气上升即形成“云”;轻清之物有上升之性,但上升之中也有沉降之力(阳中有阴),天气以上升为主,但也有沉降之性,天气沉降就形成“雨”。云雨是指阴阳相互关系、相互交合的一种状态。这既是中国哲学对天地云雨的一种揭示,也是借助天地云雨解释哲学理论的一种方法。

  后来,阴阳哲学的思辨方法便引入中医药学的理论中。“清阳出上窍、浊阴归下窍”一句与本文所论述的内容最为紧要,它的意思是:人体也像天地一样,头面部可比喻为天,是清阳之气上升之处,所以清阳出上窍;前后二阴为化物所归之地,是浊阴之物沉降之处。这个理论阐明了头面七窍以轻灵通畅为用,像涕、秽、痰等浊阴之物不应存在,同时自身不应感觉头部过重。冬日里,头面较周身他处容易抗寒,是因为头面部汇聚有轻灵阳气。所以,当女性在病理状态下出现头面部痘疹、痰涕、头晕、昏蒙、困倦、厚腻苔等症状时,可以用这一理论进行病理上的解释。这一理论为治疗提供了辨识病机、选择恰当药物的理论依据。

  以上是理论的阐述,临床中具体疾病的辨证论治则需要医师依靠自己对理论的认识、对疾病客观情况的把握分析出主要病机。例如:肝气郁滞可以导致气机不调畅,阴阳升降失调;龙雷之火不居下焦之宅,浮越于上,以致虚火上泛,真阴不藏,也可以导致阴阳升降失调;脾气不升,胃气不降也可以导致阴阳升降失调;痰湿凝滞,气不得降,积郁于上,以致浊阴不得沉降也可以导致阴阳升降失调。笔者仅以女性面部痤疮、痘疹为例简要介绍以上理论的实际运用。

  女性面部痤疮、痘疹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多发于青年女性,同时,也是许多疾病的外在症状,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即常伴随有面部痤疮、痘疹。患者的临床症状以面颊部散布或密布痘疹为主,或痒或痛,多见痘体相连成片,顶有脓头,挤压可溃破,易留疤痕,也常见痘疹反复。

  笔者曾在临床中接诊一患者,近而立之年,形体肥胖,诊断有“多囊卵巢综合征”,因不孕而来诊,就诊时可见面部痘疹、痤疮明显,在调理不孕同时也愿意调理面部痘疹。诊之,该患者月经明显延后,因不孕而多忧虑,也易发怒急躁,易见胃脘痞闷,口苦,头目眩晕,往来寒热,舌淡红稍暗,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弦,两尺较弱。此为肝气不得舒畅,气机不得调达,成年累月,气化不能下达,有形之物化为异常之阴,阳又不得舒展气化,遂阳不得升,阴不得降,久而有面痘矣,遂投以柴胡、牛膝、白术、茯苓、当归、白芍、薄荷、补骨脂、紫石英、黄柏、肉桂等药物。柴胡有升阳之性,可引清阳之气上升,牛膝可引血下行,两者相配,一升一降,使清阳升、浊阴降,此为笔者常用的药对;白术、茯苓、当归、白芍同用具柔肝健脾之功,柔肝则气机条畅,健脾则能助脾气升清,此为笔者常用的一组药物;黄柏药量为肉桂药量的两倍,两药相配,入下焦,呈坎卦外阳而内阴的结构,引浮越之火归于下焦,助下焦气化,以固真阴,化异常之浊阴。(郑书翰)

(0)

相关推荐

  • 清阳上天

    ​清阳上天 浊阴归地: 无形清阳,上生于天 有形浊阴,下归于地 清阳出上窍 浊阴归下窍 阴阳理论 即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也是中国传统哲学对于世界 万物由来.变化的论述方式 阴阳哲学 不仅仅是 中医 ...

  • 36.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口臭的治疗

    万病从根治36--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口臭的治疗 作者: 余浩 郑黎 传奇中医师多年临床经验的感悟与总结 通下水道的故事--口臭与头晕的治疗 有一段时间,家里厕所经常有臭味,窜得满屋子都是,让人心 ...

  • 朱燕中 | 为什么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qu ...

  • 论中医“清阳上升,浊阴下降”的真实含义:

    "清阳上升,浊阴下降",是中医里的生理术语.意指脾胃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 饮食物进入肠胃之后,经过肠胃的消化吸收,把营养精微吸收后上输于心肺,再由心肺敷布周身,滋润五脏六腑,四肢百 ...

  • 李东垣的一方,可补脾益肺,清阳升而浊阴降

    升阳益胃汤是金代李东垣所创,收录在其著作<内外伤辨惑论>及<脾胃论>之中,具有补脾益肺.升举阳气.祛风除湿清热的功效,主治脾胃虚弱,脾阳不升,湿热内停,兼有外感风寒表证.其原方 ...

  • 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方剂

    病情分析:当脾胃阳气不足,运化功能减弱,不能腐热水谷,化生精微,反而聚湿生痰,阻滞中焦,就会形成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的病理变化.主要病状有头重眩晕.胸闷腹胀.食少.倦怠.大便溏泻.舌苔白腻.脉 濡滑等. ...

  • 李东垣的一方,可补脾益肺,清阳升而浊阴降【一点资讯】

    升阳益胃汤是金代李东垣所创,收录在其著作<内外伤辨惑论>及<脾胃论>之中,具有补脾益肺.升举阳气.祛风除湿清热的功效,主治脾胃虚弱,脾阳不升,湿热内停,兼有外感风寒表证.其原方 ...

  • 李东垣的一方,可补脾益肺,清阳升而浊阴降《升阳益胃汤》

    升阳益胃汤是金代李东垣所创,收录在其著作<内外伤辨惑论>及<脾胃论>之中,具有补脾益肺.升举阳气.祛风除湿清热的功效,主治脾胃虚弱,脾阳不升,湿热内停,兼有外感风寒表证.其原方 ...

  • 清阳出上窍

    ​清阳出上窍: 非常经典 意义深远 历代医家 多有注解 个人认为 张介宾的 注解很好: 张介宾注: 本乎天者亲上 本乎地者亲下 上窍七,谓耳目口鼻 下窍二,谓前后二阴 腠理,肌表也 阳发散于皮肤,故清 ...

  • 降龙桩:充积清阳,化解浊阴,强化丹田内气!

    桩势:两脚平行横开一步,与肩同宽,两腿屈膝半蹲,裆部撑圆.成为马步,上体自然正直,两手自然在体前抬起,与小腹同高,掌心均向下,掌尖相对,腕部放松,双臂弧形环抱,口轻闭合,舌舐上腭,目视前方(下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