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战神的封神之路
这位白袍将军到底有何魅力,得到毛主席和田中芳树的如此青睐呢?让我们看看陈庆之和他的七千白袍军封神之路。
前文链接:一介书生缘何成就战神本色
三、政治因素:元颢的号召力
说到南北朝时期的北伐,大家一定能想到桓温、祖逖等人的北伐,但那些都是纯粹以光复中原为目的的北伐,与陈庆之的北伐压根不是一个性质。
那么,陈庆之这次北伐,严格意义上来说,其实不能算作是开疆拓土的北伐战争,而只是为了扶立一个“儿皇帝”元颢,那么他主要的战略目标,就不是攻城略地和收复中原,而是尽可能地去杀伤敌人,给敌人以震撼,并拥立元颢为帝。
所以,陈庆之要好好利用元颢这个王牌的号召力。当时北魏的背景是,尔朱荣杀害皇帝大臣,成为了人人喊打的国贼,这时候作为皇室血脉的元颢摇身一变,就成为了一个为皇帝报仇的正义继承人,在北魏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一方面,元颢收复北魏失地后,收服了一些北魏军民,并不断拥有了自己的地盘和军队,直至后来入主洛阳后,其实力更是不容小觑,并与尔朱荣在洛阳保卫战中隔河对峙,其间陈庆之几乎被排挤出战阵之外,以至于元颢败北收场。
另一方面,由于元颢的缘故,这场战斗并不是北魏和南梁之间的国仇家恨,而只能算作是北魏皇室的一场内斗,而且还是正义的北魏皇室讨伐叛逆的尔朱荣,其政治影响力可见一斑。
不难想象,在陈庆之一路挥军北上之时,有多少战阵属于政治名利场暗流之下的“默契之战”呢?
四、个人因素:陈庆之的绝顶军事才能
虽然陈庆之的战绩有着复杂的因素,但最重要的一点,应该还是要归功于陈庆之的军事奇才!陈庆之在其一生的战争神话之中,将骑兵、攻城、野战、计谋、攻心各方面能力都演绎得炉火纯青,可以说,除了武力值略逊一筹,他简直就是一个战争全才!他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超强的应变能力。《梁书》载考城之战,“城四面萦水,守备严固。庆之命浮水筑垒,攻陷其城。”面对四面都是水的考城,陈庆之浮水筑垒,然后成功攻破了城池。还有荥阳之战,“俄而魏阵外合,庆之率骑三千背城逆战,大破之。”“背城逆战”,这一战法类似于韩信的背水一战。面对孤军深入粮草不济,他果断地从敌人身上获取补给,经常“获租车七千八百辆”“收荥阳储实,牛马谷帛不可胜计。”
二是善用奇谋妙计。陈庆之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武将,而更像是一员儒将。他既有过人的“张良计”,也有韩信的将兵之能,像比如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他利用地理优势,成功布下迷魂阵,用步兵袭扰骑兵并取得胜利的战例就很能说明问题。而在以寡敌众的北伐途中,他不止一次使用攻心计,利用手中的政治王牌和强悍的武力威慑,击垮敌人的心理防线,比如招降丘大千,就是明证。
三是出其不意创新战法。陈庆之很擅长使用“闪电战法”,他利用敌人观望的间隙,以及对己方实力的判断不明,用极短的时间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如徐州之战,通过设伏迷惑对方,一夜以2000步兵击败2万敌军;涡阳之战,以200骑连夜攻破敌军4座营垒;睢阳之战,一天之内攻占三城;荥阳之战只一通鼓,就攻占了荥阳,等等,诸如此类。
四是擅长演说激励士气。陈庆之的部队有超强的战斗力,这与他的高超演说能力也是密不可分的,陈庆之与当代有个“成功学”演说家陈安之的名字只有一字之差,但俩人的演说能力却是不相伯仲。
史载荥阳之战中,陈庆之面对前后夹击的困局,果断进行了史上最有煽动性的演说:“吾至此以来,屠城略地,实为不少;君等杀人父兄、掠人子女,亦无算矣;天穆之众,皆是仇雠。我辈众才七千,虏众三十余万,今日之事,唯有必死乃可得生耳。虏骑多,不可与之野战,当及其未尽至,急攻取其城而据之。诸君勿或狐疑,自取屠脍。”
这段经典演说词,若非是史书记载下来,恐怕无人想象得到,白袍军是如何破解腹背受敌的困局,从而一鼓而下荥阳城,紧接着完成背城而战,击退元天穆大军这一壮举的。
这段演说词,细细考究,着实精彩。个人认为,其意境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其一,断后路。说明我们白袍军这一路以来,烧杀抢掠做了很多令敌国仇恨之事,敌人现在恨透了我们,加上敌众我寡,如果我们不拼死抵抗,肯定不会有任何生路。(这也是告诫士兵不可投降之意)
其二,明利害。敌人的骑兵比我们多,所以不可与来敌野战,而只能在敌人援兵未到之时,以最快的速度攻下城池,然后据城而守才是唯一的一线生机。这番道理无疑是当前唯一的出路,将士们几乎都深信不疑。
其三,许屠脍。演讲词的最后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诸君勿或狐疑,自取屠脍”,屠脍,意宰割。这句话言简而意赅,但细思极恐,就是说只要进了城,大家可随意宰割,宰割谁呢?当然是城中百姓,这不就是明摆着鼓励抢劫嘛!
对于普通士卒而言,打仗最朴素的目的,除了升官发财,就是“抢钱抢女人”,陈庆之虽不是粗俗之人,但在这种生死存亡之际,他知道只有激发出最原始的欲望,才能让士卒争先恐后、人人用命。
这番演讲下来,结果可想而知,效果出其意料的好,“(庆之)乃鼓之,使登城,将士即相帅蚁附而入,癸酉,拔荥阳,执杨昱。”
综合以上分析,正是陈庆之审时度势,恰到好处地巧妙运用了诸多有利因素,并最终使得这一场轰轰烈烈的北伐载入史册,而他本人也逐渐走出历史的迷雾,成为大众心里那个真实而清晰的“战神”!
四
历史没有如果
陈庆之以麾下白袍军七千余众兵力,连续击败数倍乃至数十倍于己的敌军,并攻下了洛阳,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不朽传奇。然而短短六十余天,陈庆之就由巅峰跌入谷底,在洛阳保卫战中,陈庆之与尔朱荣激战11场,最终被突发的山洪冲散部队,他逃生后化装成和尚,偷偷潜逃至南梁,才幸免于难。
鱼鹰社复原的北朝士兵
后世往往叹息梁武帝未能及时派兵增援,以至于陈庆之孤军深入而功败垂成。我们不禁要问,假如梁武帝增兵北援,白袍军能否再创奇迹?其实,这个问题,不要说我们后人考虑过,就连作为主将的陈庆之,也并不是没有考虑到。
就在陈庆之攻取洛阳后,巨大的胜利让陈庆之意识到身后的危机:魏军趁元颢、陈庆之率主力入洛阳之际,重新攻占大梁荥阳等地,陈庆之被迫回军收复失地,重新打通与南梁的联系。经此变动,陈庆之意识到七千白袍军虽然勇悍善战,但人数太少无法分兵守卫战略要地,建议元颢向梁武帝请求援军。
元颢虽然依靠陈庆之抵御敌军,但担心骁勇的陈庆之增兵后更加难以管制,便抢先向梁武帝上表,谎称大局已定,尔朱荣残兵容易对付,继续增兵恐惊扰百姓。梁武帝据此不再增兵北援,只派了少量部队在边境观望接应,于是陈庆之就永远失去了再创辉煌的历史机遇,而在不久后走向了全军覆没仅以身免的结局。
虽然历史没有如果,但研究历史的人往往允许合理的推测,假如梁武帝增兵北援,陈庆之是否能巩固战果再创奇迹?这个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北伐军的战略目标和元颢的私心之间产生了矛盾。简而言之,梁武帝安排陈庆之护送元颢北还,根本目的是扶持一个听话的傀儡政权,以对抗尔朱荣控制下的北魏朝廷。这一点元颢心知肚明。
而元颢却只是想“借壳上市”,在成功稳居大位之前,他虽然还不想“过河拆桥”,但也在不断培植自身势力,在北伐途中,元颢征募了大量流落江南的北方人、北魏降兵,以至于北伐军成分复杂,内部矛盾极度激烈。陈庆之与元颢貌合神离,陈庆之请求增兵遭到元颢反对,这正好说明了这点。
所以,当北伐军进入洛阳后,元颢得到北魏贵族的拥戴后,越发想摆脱傀儡的身份,梁武帝如果在此时增兵,双方的矛盾将过早激化,梁军很可能更快地毁于内讧。
其次,“北强南弱”的格局并未改观。陈庆之的北伐是在北魏的内部斗争的夹缝中实现的,但整体上并未改变北强南弱的基本格局。
此时的南梁,正处于梁武帝晚年时期,这时的梁武帝昏聩无能,早就没有了当年的雄心壮志,而是终日沉迷在“舍身向佛”的游戏之中,以至于国内政治危机四伏,百姓流离失所起义不断,根本没有能力征调大量精锐士卒参加北伐。
同时,对于梁武帝来说,他当然依稀记得三次元嘉北伐的悲惨结局,更加没有宋武帝刘裕“气吞万里如虎”的北府精兵,所以他对收复中原并无信心。
而且,南梁长期由高门世族把持政治资源,陈庆之出身寒门,如果继续给陈庆之增兵,一方面会激化高门士族的不满,另一方面也会有皇权旁落的担忧。
第三,北魏政局渐趋平稳,同仇敌忾已成定局。前面说过了,陈庆之的北伐充分利用了北魏国内混乱局面。然而陈庆之统帅的白袍军在北魏杀人抢劫以战养战,虽然连战连捷却得罪了北魏百姓,导致元颢入洛阳后很快丧失了民心。
相反,孝庄帝元子攸在河阴之变后,不断拉拢汉人门阀,很快使得北魏百姓归心,并日益厌弃元颢的伪政权,梁武帝即使增兵也难改民心向背。
因此,陈庆之虽有战神之能,但奈何时局如此,南梁也并非铁板一块,正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陈庆之能短时间内创下如此之辉煌,实属不易,但如果过分地夸大其能力,甚或惋惜梁武帝未及时增兵之过,以致北伐最终无功而返,未免有失偏颇。
陈庆之回朝后仍得到梁武帝重用,不仅率军镇压了南梁境内多路叛乱,还先后击败北魏及其后东魏名将孙腾、尧雄、侯景诸军的进犯。他以辉煌的战绩维护了南梁的安全,书写了中国古代不朽的战争史诗之一。
最后,套用南宋大儒吕祖谦的话,来总结一下陈庆之的功绩:“陈庆之以东南之兵数千入中原,士马强盛之地,大小数十战,未尝少挫,遂入洛阳。六朝征伐之功,未有若是之快者也。然卒以败归,理亦宜然。何以言之?夫孤军独进,不能成功,自古皆然。”
这或许是对“陈庆之现象”最好的解读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