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放马山歌》|听彭老师马老师黄老师俞老师

它采撷中国汉语言东西南北中各路代表民歌

tonglinghua,公众号:六零后说声乐往事教我怎能不想她|她那个“成名金曲”碟

前日整理彭老师那个“成名金曲”的CD音轨推文,疏忽了音轨插入校对,弄错了一个,所以就漏掉了一个《放马山歌》。有朋友希望补上,俺先给出来:

山歌是我国民歌宝库中性格偏“爽”的那类。这首云南的《放马山歌》也是这样的性格。我曾经发过一篇闲聊马玉涛女士演唱《放马山歌》的推送,里面排了一些资料(包括各个录音版本,李谷一、杨学进、于淑珍等)→ 旧文链接,点击这里

这支歌曲是通过一个放马者的口吻唱出的,从曲调上来说少年腔听起来比较舒服,所以女声演唱得多一些,从歌音气质与歌者身份最近似的标准衡量录音版本,马玉涛女士的味道最近似一个“虎头虎脑”少年郎。这歌男高音也有一些人唱过,我个人口味哦,成年男声唱这种调调我老觉得不清爽,容易油腻。没有编排歌者的意思,这纯是我自己的感受。

《放马山歌》具有山歌的普遍特征,如热情奔放的性格、高亢悠扬的曲调等。它又有放牧的特征,歌曲中几次出现的“呦哦”声,形象地再现了放牧者为赶放牲畜而发出的吆喝声,这也让整首歌曲显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这歌的结构简单明确,看似由四个乐句构成,但二、四两个乐句基本上是分别重复第一、三句的音乐材料,只是句幅稍有紧缩。也有人认为歌曲就是一个二句体结构,即,将第一、二句看做是个长句,句幅从三小节紧缩为两小节、一小节,旋法为顺递关系,同样第三、四句也成为一个长句。有一个文献提出此歌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就是歌曲的旋律进行方式主要是级进,这个特点与江南民歌有近似之处,它认为这与历史上江南一带曾经移民云南有一定渊源。流畅细腻的旋律加上豪放的吆喝衬词,使这歌既悠扬动听而又不失西南地区民歌的疏阔通透的山野气质。

把《放马山歌》唱红的是云南民歌手黄虹女士。她的录音质朴清朗,这样的声音现在已经绝迹。黄虹演唱的《放马山歌》在中国唱片总公司至少有三个版本。时间间隔较大,故歌者生理状态不一。虽然配器风格很不一样,但黄老对歌曲的把控倒没什么波动。彭老师当年大概听了很多次黄虹前辈的录音,语音上也是注重了用一点方言味儿。

下面这个录音可能是文革前黄虹录制的《放马山歌》:

曾经跟黄老学习云南民歌的王郁芝女士(云南省民族女高音)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她最早唱这首歌曲的时候,是看着谱子听着黄老的辅导来演唱的,总感觉缺了灵动与鲜活。后来她参加慰问军人的小分队进山,骑着马在滇西山区奔波了一个多月,留意了“马”的性格,再唱起来似乎就多了很多感悟。她认识到“第一个'哟哦’是歌唱放马登程的,唱得自豪而开朗;第二个“咦哦”是小马随后跟,需处理的亲切并充满爱抚之情;第三个'哟哦’是小马吃草顺山爬的衬词,要表现远景;第四个'咦哦’是终结,要表现歌者对生活的热爱,要唱得饱满诚挚。”王女士的勾描未必是玉律,但说明了歌者对歌唱情绪细微的体察,这样的案头准备对大部头作品很重要,对一分多钟的小歌其实也很重要。我手里没有王郁芝女士演唱《放马山歌》的录音,所以无法判定她所描绘的演唱构思执行得是什么效果。

上面这个录音网上不常见,是前东方歌舞团俞淑琴去澳大利亚后录制的。俞女士这是心心念念要唱出男孩子的憨直,有点故意瓮声瓮气的

,没有像某些同行一样去追求方言味儿,上来第一字是标准的“zhēng”。

上面文字参考了网络文库中的一些文章,因我保存的时候仅仅存了一个页面截图,文章标题和作者都忘了注明,故不能一一注明参考文章的确切名称和出处。

向原作者表示感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