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开发票别再做了,金四和反洗票系统即将双管齐下你顶得住?
很多企业都有自身赚不到钱或者利润低的苦衷,所以有着多种原因导致老板会铤而走险去虚开发票,十个虚开九个怕,因为不是每个企业都有“硬后台”,毕竟虚开不是小事严重者面临的不止罚款还有牢狱之灾。
一、常出现的四种虚开原因
1.暴力虚开
可能大家有时看到新闻过某某企业通过暴力虚开大量假票牟取暴利,这个方法时间快,成本低,有的老板就愿意“搏一搏,单车变摩托”。但是,这种暴力虚开涉及的金额都非常大,如果被税务稽查发现面临的肯定不止是补税那么简单,几年的牢狱之灾也会接踵而来。严重者像北京那次8人虚开2.3亿,4个主犯直接牢底坐穿,自由都没了赚钱来给谁花?难道给隔壁老王?
2.被他人引诱
有的老板,对这方面并没太多了解,但是被别人牵引进入了虚开,别人用“给你几个点手续费”忽悠,有的老板发现有利可图,就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但是这不管是自己开给别人,还是找别人开,都是虚开发票,将企业和自身置于风险之中。
3.企业自身的无奈
还有的老板就是自身行业无奈,比如建筑行业,不仅利润虚高而且其他很多的方面也无法获取发票,老板也不知道其他操作就只能选择虚开发票弥补;还有服务行业,人工成本高,有的老板也会选择虚开发票来降低所得税等等。
4.想打擦边球
还有的老板自身法律意识淡薄,想打打擦边球,在主营自身业务的同时就偶尔给别人开开金额较小的发票,自己觉得这样只要不过分税务就不会找上门,但是这也是属于虚开,一旦被稽查到,哪怕不用面临牢狱之灾,也会有高额的补税罚款,让企业元气大伤。
二、对面虚开的诱惑老板们该怎么做
1.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都请不要虚开,诚信纳税才是企业能长久发展下去的保障,累计的越来越多的假账只会让企业翻车的时候翻得更彻底。
其实很多大多数老板虚开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两个“贪婪”和“无知”。贪婪那虚开能短时间带来的利润,让一些老板们趋之若鹜;无知就是有的老板对虚开背后的风险一无所知,可能觉得最多罚点钱就完事,对企业和自身没有太大影响,只有被税务部门找上门的时候才知道“锅儿才是铁打的”。而且国家对虚开发票处罚的限额是很低的,不能抱有侥幸也没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22条第2款规定虚开发票的,由税务机关没收违法所得;虚开金额在1万元以下的,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虚开金额超过1万元的,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老板们要积极学习相关知识,作为企业领导人,要学习更多的知识才能领导企业走得更远,同时自己权衡利弊,虚开是能带来很多利益,但是背后的风险几乎没有企业能够承担,不要看着别人这么搞没被查就盲目跟风。限制金税四期和反洗票系统即将双管齐下,有违规操作的企业被查只是时间问题。
3.如果是确实无可奈何常规纳税只会亏损或者企业想找办法节税,企业老板财务们要寻找合理合法的办法来降低压力提高利益。比如像文中说到的建筑行业或服务行业等,可以高薪聘请专业人士帮忙做出针对性筹划方案来寻找利润点。
或者也可以咨询现在的税收洼地,就是地方政府园区优惠税收政策,通过税收洼地做的税务筹划能保障的不仅是节税比重高,而且完全合理合法,和政府在同一条船上,这船还会担心会翻吗?
小编所在的园区有重庆、江苏、山东、江西等省份,在园区享受政策都只用线上注册,不用改变实际办公地址,也不用改变经营结构等,办理方便周期短适合大多数企业,当然也有比如煤炭行业,再生资源行业等少部分行业不可以享受园区政策。
在园区的筹划方案主要是有限公司返税和个人独资企业核定征收:
(1).有限公司返税一般都能奖励到地方留存的70%-90%。
举例:河南一服务行业企业当月应纳增值税200万,所得税100万,那么该企业通过《优惠税》来享受江苏园区的税收优惠政策过后:
增值税:200万×地方留存50%×返还比例80%=80万
所得税:100万×地方留存40%×80%=32万
所以我们能看到原本这家有限公司一共300万的税收,通过园区政策合法筹划节税112w
(2).核定征收服务的对象一般是缺少成本的企业,就是像企业缺少成本票进项票销项票等情况,企业虚开发票又是违规的操作,所以企业可以选择成立个人独资企业或者个体工商户来享受个人经营所得税核定征收,还免征了企业所得税和分红税,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为1%,核定后综合税率在3%左右,完税过后自由支配账户中的资金。也不仅仅是关于缺票,有的有限公司也可通过办理核定征收解决高收入个人纳税、股东分红等问题。法人开设企业也不会对自身的工资薪金纳税产生影响,也不会汇算清缴。
小结:税务稽查系统只会是不断升级的,也会逐渐全面大数据网络化,即将到来的就是金四和返税系统的双管齐下,企业只有审时度势跟上时代的步伐才不会落后挨打,关于税务是企业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企业节税都应走合规途径,不能赚的钱不赚,才能安稳发展。
更多园区优惠政策,和税收筹划方案欢迎私信小编,小编会在第一时间回复大家。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优惠税》公众号,更多优惠税收政策可关注公众号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