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宫内记忆吗?日本研究成果,或许能解除疑惑

婴儿真的有记忆吗?曾经的我表示怀疑,因为我自己只记得3岁后发生的事情。

让我产生动摇的是朋友方,她说她就记得自己在襁褓中发生的事,那是一个阴雨天的下午,她被绑在自行车后座,前面坐着一个男人,天空是灰暗的,雨一丝一丝,不大却凉。那个坐在前座的男人是她的亲生父亲,正准备载她去垃圾场弃养。

小芳出生于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她说从小就经常听到家里人说,要把她送给别人家收养。最远的记忆是她3个月大时那场“未遂”的弃养,即便她妈妈当时又把她捡回去了,但还是给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她说那是刻进灵魂、不可能忘却的回忆。

这个故事让我心情沉重,但当时的我能做的只是给她一个拥抱。长大后的我在生了属于自己的宝宝后,也曾想过他是否会记得自己婴幼儿时期、甚至在我肚子里时的情景。

我曾经很好奇的问过大宝你还记得在妈妈肚子里的事情吗?大宝的回答是不记得了。直到我生了二宝,他说,我记得,妈妈的肚子里黑黑的,还有好多水,我就在里面玩绳子,滚啊滚的,后来我太无聊了,看见外面有光,就自己出来了。

这两种不一样的回答让我意识到,或许真有“宫内记忆”的存在,儿童的记忆比我们想象的都要久远,有的甚至在子宫时就已经有了对于外界最模糊的感知,从而组成最初的记忆。

01、小宝宝真的有“宫内记忆”吗?

关于“宫内记忆”,这好像是近些年才开始兴起的说法,有着“日本第一胎内记忆医师”之称的日本横滨市妇产科医生池川明曾对年龄平均4岁的1620名幼儿进行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33%(534)的幼儿有胎内记忆,21%(335人)还保留着出生过程的记忆,这是已经超过半数的比例,这说明对于在妈妈子宫时的记忆,起码有一半以上的孩子有保留。

无独有偶,荷兰Maastricht医学院的科学家也有过类似的实验,他们研究对象是怀孕37~40周、胎儿正常发育的孕妇。过程中,他们采用了重复振动和声学相结合的适应技术,在孕妇腹部上放了一个震动鸣叫装置对胎儿进行刺激。

研究中,专家指出一般情况下,当胎儿受刺激后会有相应反应,如果胎儿在1秒钟内运动,说明他有积极的反应能力;如果连续4次刺激后胎儿不再有反应,则说明他已适应反应。

但实验结果却与专家认为不符合,在经过第1次刺激后,即便等一段时间再进行第2、3次刺激,胎儿依然表现出积极的反应能力,这说明胎儿能够记住刺激。实验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胎儿具有10分钟短期记忆力和24小时长期记忆力。

这也告诉我们,胎龄时间长的胎儿是有可能储存记忆的,且这记忆的时间有可能会比我们想象的还长。当女性孕育生命时,在胚胎发育后,胎儿就有可能从母亲身上获取外界的信息,慢慢地储存到记忆当中.

那么,这也就是说在孕期中,母亲经历的事情有可能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也就开启了另一个话题,如果“宫内记忆”存在的话,父母是不是应该给孩子进行胎教。

02、开启“胎教”的正确模式

对于是否应该胎教这回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个人觉得虽然现在没有临床科学实验证明胎教的“有用性”,但在有条件的前提下,父母跟自己的孩子提前建立联系并不是一件坏事,尤其是在有了“宫内记忆”这一可能性后,不知道你是否这样认为?

那么,到底怎样“胎教”呢?正确的胎教需要顺其自然,也就是要尊重胎儿生理特点和心理发育规律,在不同的胎龄时段采取包括情绪、音乐、语言、环境、抚摸等多种胎教方式,达到理想效果。

1-22周时,情绪胎教为主。

这个时间段宝宝听力、视力正在形成,处于脑发育高峰期。孕妈妈应注意情绪,要心平气和,戒忧戒躁并保持心情愉悦。

23-24周,抚摸胎教与音乐胎教为主。

前者可以刺激胎儿活动,促进身体及大脑功能协调发展,后者可以促进大脑发育,同时也有利于平缓孕妈妈的心情。

25-35周,故事胎教、环境胎教、对话胎教交替。

故事胎教与对话胎教其实类似,都是属于父母与胎儿之间进行交流,有益于宝宝以后的智力及情绪稳定,环境胎教即孕妈妈可以适当的出门走走,看看山、水等美景,赏心悦目。

36周之后就可以进行运动胎教了,这个可以求助专业教练。

平时在家也不要一直躺着,做点轻快的家务或者时常出门走走都是很好的运动方式,在保证孩子与自己身体健康的前提下运动可以帮助孕妈舒缓压力,保持健康体态让孩子顺利出生。期间以上的几种胎教方式都可以交替使用。

枕边育儿寄语:

有首小朋友写的诗歌叫《挑妈妈》,他说:“你问我出生前在做什么/我答/我在天上挑妈妈/看见你了/觉得你特别好/想做你的儿子/又觉得自己可能没那个运气/没想到/第二天一早/我已经在你肚子里。”母亲跟孩子间那种像是天定的缘分,又像是互相选择的过程,给了双方美好的回忆,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所能做的也就是给予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好的所有,双方相互陪伴、相互成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