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变|诗的流变1
中华传统诗歌创作漫谈(李汝启著)
第三节 诗的流变1
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就是诗,没有比诗更古老的文化了,上古最早流传下来的文字是诗。在混沌不可辨以前的葛天氏,就有《葛天氏之歌》(不知道有不有歌辞),在更早的有巢氏和燧人氏的时候,有不有歌谣?估计也会有,只是时代太遥远了!后来的尧舜,也最早只有诗歌传下来。可以这样说,在没有文字之前就有了诗,诗是最早的口头文学。所以一般学者认为,诗源于劳动,来源劳动号子,现在的杭育、哎呀叻(兴国山歌)等可证,龚自珍《己亥杂诗》之八三:“夜闻邪许泪滂沱”,其中“邪许(yé hǔ)”就是劳动号子。鲁迅就认为:“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一个叫'抗育抗育’,那么,这就是创作……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抗育抗育’派。”还有来源于祭祀,文人创作等等,其实这些都并不矛盾。产生后有个加工的过程,如刘禹锡加工巴渝民歌为竹枝词。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就是直名《诗》,被尊为经以后,才叫《诗经》。关于《诗经》,朱熹是这样认为的:“……圣人固已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孔子生于其时,既不得位,无以行劝惩黜陟之政,于是特举其籍而讨论之。去其重复,正其纷乱。而其善之不足以为法,恶之不足以为戒者,则亦刑而去之。以从简约示久远……”可见,《诗经》是当时很多诗里面保留下来的其中最优秀的作品,可以劝善,有利于教化人的,这当然不排除孔圣人有个人爱好的因素在,但我们要相信圣人,并且从保留下来的诗看,却是各种体裁兼备。未删以前的诗是什么面貌呢?我们现在无从考证,但从删存的诗里面可以看出个大概。我们在读《庄子》时会发现里面所引的诗,有的就不在《诗经》里面,估计庄子生存的时代离孔子不过百年,当时还是有些不在《诗经》里面的诗保留着,或者另有别的选本。但到后来的《荀子》,里面所引的诗就多是《诗经》里面的了,其《王霸篇》有两首:“如霜雪之将将,如日月之明光。为之则存,不为则亡。”“国有大命、不可以告人,妨其躬身。”其《解蔽篇》有:“凤凰秋秋,其翼若干,其声若箫。有凰有凤,乐帝之心。”(先贤认为是古逸诗,即三百首未删之前的)这有两种可能:一是其他诗到这个时代已全部散失了,二是荀子是儒家,只选经。但不论如何,这以后就很难得见到《诗经》以外的诗了。再后来我们从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看到了“于是历吉日以斋戒……览观《春秋》之林,射《狸首》,兼《驺虞》”晋人认为《狸首》即逸诗,就是行射礼时所奏的歌,是不是和《诗经》上存留下来的另外六篇有目无辞的诗歌一样呢?现在也无从考证。但是我们认为,现存的诗基本可以反映当时的最高水准,我们从《唐诗三百首》与《全唐诗》的比较就可以看出,《唐诗三百首》可以说是《全唐诗》的精华,虽然,唐诗中还有大量的优秀作品没有被选出来,但已选出来的基本上是优秀的,这就够了。也许人会发出感慨:如果都保留下来有多好。如网络诗人赵缺(网名书生霸王)就说:“(商周先民)千百年间创作千万首作品,传到孔圣人手上,总结出'乐而不淫、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等艺术标准,删改殆尽,有幸留下来进入《国风》,从而流传千载的,只有区区一两百首。”我的看法刚好相反,如果没有一个好的选本,估计大多不能被保留下来,甚至全部散失。这样的事例很多,比这晚得多的六朝,很多大家的诗集都散亡了,有的幸好在《文选》、《玉台新咏》、《乐府诗》中有些保存,如果不是这些好的选本的话,恐怕连六朝诗我们也找不到了。《花间》、《尊前》等一次又一次得到印证。金朝一代诗如果不是元好问的《中州集》的话,随着元灭金,有金一代文献将全毁于元火。可见好的选本是多么的重要。再说,首先艺术必须有标准,孔圣提出来的标准,不唯当时是正确的,就是现在依然是正确的,难道我们现在提出“乐而淫”“怨而怒”“哀而伤”?在孔圣之前就有诗选本,孔圣只是重新归并,就是他老人家删的,也只能证明他眼光独到、襟怀高卓,三百篇保留有各种体裁,各种身份的作者和各种感情的诗都有,特别是大量的情诗存在,如《桑中》、《车上》(见言情诗部分)、《将仲子》、《有女同车》,如果如赵缺这样偏执(后面谈见识的时候会举到他的闻日本地震有感“何不震东京”)的人去选诗,将会不知有多少不合己意的诗被删。如果盲目去指责圣人,只说明我们没了标准,或否定经典,如果连经典都否定了,就没有讨论的前题。
比这更早的要追溯到《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但这首歌到底是产生于什么时代不知道。《吕氏春秋》卷五《仲夏季第五·古乐》云:“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这可能是最早可考的诗歌配舞蹈。黄帝有《云门》(歌已佚),尧有《大唐之歌》(《尚书》),舜有《南风》诗,禹有九叙歌,夏有五子之歌。而在《诗经》之后有《楚辞》,《楚辞》上承《诗经》下启秦汉。作为一种诗歌体式,楚辞源于“楚声”“楚歌”,在先秦“楚歌”被称为“南风”或“南音”,楚地乐曲原有《涉江》《采菱》《劳商》《九辩》《九歌》《薤露》《阳春》《白雪》,屈子和宋玉的这些诗就是借旧题写新声。刘向记载有楚康王时代的越渔女情歌《越人歌》(《说苑·善说》,引见《古体诗的用韵》篇)。宋玉是楚辞的殿军,汉赋的始祖,就其成就,可以封圣。在楚辞汉赋之间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
汉初还是沿诗经体,多四言诗。如韦孟的《讽谏诗》:“肃肃我祖,国自豕韦……”
三言诗如唐山夫人的《安世房中歌》、苏伯玉妻《盘中诗》等。
五言诗见于李陵赠苏武,虽然以前如诗经也有五言的,如《诗经·行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 孺子《沧浪》:“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但完善在李陵诗,也有说《古诗十九首》的,但究竟孰先孰后也无从考证,但多数学者认为李陵诗更早。成熟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发展到一个高峰。如古乐府诗,多为五言。唐五言很多,但首推陈子昂独标风格,如《蓟丘揽古》、《登幽州台歌》等等。
七言诗,先秦就已经出现,如《诗》《骚》中就有七字句,最早见于秦始皇时的《巴谣歌》,刘邦的《大风歌》,项羽的《垓下歌》都是七字句,刘章的《秋风辞》、汉武帝刘彻的《瓠子歌》,乌孙公主刘细珍的《悲秋歌》,以及柏梁体,汉武造柏梁台,诏二千石能为七言诗者乃得列坐,武帝诗:“日月星辰和四时。”(见后“诗体·杂体·柏梁体”)然后群臣各赋一句,并句句用韵。虽然,据沈德潜及顾炎武都考证为伪托,但柏梁体是存在的。七言成熟于南朝鲍照的《代白纻舞歌辞》、《拟行路难》:“今年阳初花满林,明年冬末雪盈岑。推移代谢纷交转,我君边戍独稽沉……”在鲍明远之前有陆机《燕歌行》:“四时代序逝不追,寒风习习落叶飞……”江总的《怨妇篇》和《梅花落》:“腊月正月早惊春。众花未发梅花新。可怜芬芳临玉台。朝攀晚折还复开。长安少年多轻薄。两两共唱梅花落……”等都有七言名作,之后大盛于唐,这是大家所熟知的。这里有一个观念要澄清的,七言最早是作歌出现的,不论秦始皇时的《巴谣》还是刘、项的歌,以及刘细珍的《悲愁歌》都是歌辞,真正意义上的七言诗,可能得算柏梁体,因为这是诗歌分手以后的作品。
下辑内容:第三节 诗的流变2
李汝启,网署小石源主人,一九六四年生于萍北石源,一九八四年毕业于赣南医学院。二00三年创办栗江医院。爱好传统文学,有《小石源集》、《小石源文集》、《萍乡历代诗汇》、《韵藻管窥——中国传统诗歌创作漫谈》、《医藻管窥——李汝启医学论文集》等。中华诗词学会理事、江西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江右诗社社员、《江右风雅》执行主编、萍乡市诗词学会副会长、上栗县诗词学会会长、上栗县楹联学会会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