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战略性孤独者”
文/宋晓东
“老师,我最近感觉很痛苦。因为身边的人没日没夜的在玩网络游戏,而我又不想和他们一样不思进取,于是我就选择一个人到图书馆去看书。但这让我感觉自己和周围的人有些格格不入,有时甚至会感觉自己很孤独。老师,你能给我来碗鸡血吗?”
说实话,我能理解这种孤独的痛苦感受。尼采曾经说过:“只有上帝和野兽才喜欢孤独。”的确,没有人喜欢孤独的感觉,同时孤独感还会导致寂寞感、无助感、恐惧感等种种糟糕的情绪体验。然而,人从出生开始,孤独感就如影随形,并时常会悄然爬上心头。心理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提出,人类最大的需求就是克服他的孤独感。
比孤独感更可怕的是精神空虚
但克服孤独感并不意味着身边的人一起玩网络游戏,为了显得合群就跟着身边的人一起虚度年华。这种为了摆脱孤独感而获得的廉价亲密感,只会让一个原本十分优秀的人变得异常平庸。有一句话说得好:“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大家一起不思进取的最终结局就是,毕业之后大家共同沦为路人甲和路人乙。
暂时的孤独感虽然可怕,但是比这更可怕的是为了消渴孤独感而选择随波逐流,大家一起玩自暴自弃和末日狂欢,最终需要面对的就是随时会涌上心头的、挥之不去的精神空虚感。而这种精神上的空虚,才是一个人所能体会到的、最令人绝望的一种孤独形态。
从“战略性亏损”到“战略性孤独”
我们知道,在商业世界中有一个词叫做“战略性亏损”,这个词的意思是企业为了获得长远的利益而暂时牺牲眼前利益的做法。比方说,企业为了获得市场份额,先采取低价甚至亏本的策略去打开市场销路,为了长远的收益而不得不忍受经营初期暂时性亏损的局面。但这种亏损,却带有战略性眼光,为的是企业在今后能够更好的去盈利。
有时候,为了自己的长远发展,我们也需要一种“战略性孤独”的精神。所谓“战略性孤独”,就是指为了摆脱原先那个不思进取的小团体,刻意让自己去承受一段孤独的时光,然后在这段孤独的时光里,不断的充实自己,为未来升级自己的朋友圈做好原始积累。
请注意,这种战略性孤独并不是为了给性格孤僻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而是为了摆脱平庸和乏味的群体生活,进而为未来能够融入一个更优秀的朋友圈子做好充分的准备。一个人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战略性孤独意味着,为了将来能够和更加优秀的人呆在一起,就不得不去忍受暂时的孤独与寂寞。比方说,拒绝朋友的“三缺一”的打牌请求,一个人到图书馆学习;摆脱烟雾缭绕的网络游戏圈子,一个人坚持晨起练习英语口语等等。
是时候升级一下自己的朋友圈了
有句英文谚语这样说道:A man is known by the company he keeps。大概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处于什么样的社交层次,只要看看他交什么样的朋友就可以了。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了解一个人的品味和水准这件事变得越来越简单了,只要打开一个人的微信,看看他的朋友圈所发布的内容,就知道此人的大概水准了。
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有句著名的言论:“人是环境的产物”。曾经有人做过一项调查,发现一个人的月收入实际上就是最密切的6个朋友月薪的平均数。因此,要想变得优秀,就要多和优秀的人呆在一起。
然而,想要和更加优秀的人呆在一起并不容易。因为人际交往的本质是社会交换,如果自己身上没有什么优秀的特质,不具备任何社交的价值,那就始终无法和比自己更加优秀的人保持长久的联系。这时,就需要经历一段战略性孤独期。在战略性孤独期里,一个人需要耐得住寂寞,需要不断打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这样才能为融入更加优质的人脉圈做好充分的准备。
优秀的人,有时会显得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
遗憾的是,太多的人缺少一颗笃定的心,害怕走出舒适区,害怕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甚至连一分一秒的孤独都会让他们感到窒息。他们选择了不停地去寻找感官刺激,选择了和身边的朋友一起沉沦下去,而且还觉得反正大家都不求上进,谁也比谁差不到哪里去。这种“不患贫患不均”的心理,也顺便冲淡了内心那股因为不思进取所带来的罪恶感和内疚感。
如果你身边都是一群不思进取的人,千万不要去抱怨,应该马上采取“战略性孤独”的策略。因为根据“二八定律”,这个世界上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中。这也就说明了,处于金字塔顶端的精英阶层永远只占这个社会的一小部分。这也就似乎决定了,优秀的人,总会显得与周围的人有些格格不入。如果你想要成为这个社会的精英阶层,那就必须要脱离原本那个不思进取的群体,就必须玩了命的去积攒自己的实力,进而取得更多的机会和更加优秀的人呆在一起。只有大胆的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勇敢的经历这一个个的战略性孤独期,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才会有资格遇见更加美好的自己。(鸡血注射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