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作品中的蹴鞠及其象征意义:看古人如何玩转足球

原创遥山书雁2021-03-09 11:44:35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有用脚蹴、蹋、踢的含义,“鞠”最早系外包皮革、内实米糠的球。因而“蹴鞠”就是指古人以脚蹴、蹋、踢皮球的活动,类似今日的足球。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中国民间就流行娱乐性的蹴鞠游戏,而从自汉代历经唐、宋、元以至明清,传承不衰,成为一项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体育运动娱乐项目。唐代是蹴鞠运动的兴盛时期,不仅在蹴鞠制度、运动种类等方面已建立完备的体系,且流行范围广泛。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笔下就形象的记载了蹴鞠活动的种种细节,他们通过生花妙笔勾勒出唐、宋、元、明多采多姿的蹴鞠活动。

唐代诗人笔下的蹴鞠活动

受尚武风气和健美观念影响,唐人禀赋勇武刚强略带野性的精神气质,武举讲求“身材之选”,文官则以“体貌丰伟”为佳。新料进士及第,除为其举行曲江会、杏园宴、慈恩寺题名等庆祝活动外,亦“集月灯阁, 为蹴鞠会, 四面看棚办比 ”在活泼好动、热情奔放的社会氛围中,唐代文人洋溢着亘古未有的强烈自信心与自豪感,一改南北朝时期骨脆肤柔的文弱形象,普遍钟情于体育运动,由此调通身心,陶冶情操,渲泄情感。

娱乐、亲和功能见长的蹴鞠活动,自然为文人墨客所喜闻乐见,日寄自寄流露于笔端,蹴鞠诗篇异彩纷呈。唐代寒食、清明时节,尤以荡秋千、蹴鞠最为风行,故诗人多将二者相提并论,以其妙笔生花勾勒出丰富多彩的蹴鞠画面。

王维《寒食城东即事》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此诗文语言精练,意境深远。首联和颔联俱是写景,一道清澈的溪流,穿过桃李花丛;而溪水边荡漾的水草和被水滋润的白芷,安逸而柔静,描绘了长安郊区春意盎然的怡人景致。颈联并未就蹴鞠、报糙的活动细节展开描写,而是通过“过飞”、“竞出”两询点染蹴鞠活动人物的优美姿态与高超技巧,实现了他人与诗人自我的情感互融,写出了少年男女游玩时的热烈气氛,使人感受到年轻人沉湎于游乐中的景象,透露出无限的羡慕之情。

杜甫的《清明二首》其一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

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杜甫诗歌向有“诗史”之称,《清明二首》其一包含历史沧桑、社会变换的厚重与沉淀,体现了“沈郁顿挫”的诗风。寒食禁火习俗约定俗成,期间“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处处无烟火,人家似暂空”。杜甫在家破人散、“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的悲苦中,目睹游人的恣情欢乐,悲凉冷寂的成情基调在心中郁积扩散,叹己之飘零,伤己之淹泊。诗文后半部分抚今追昔,思绪沉浸于历史沧桑的万千慷慨中。曾几何时,往日的浪漫乐观、自由开放、创新包容精神,因安史之乱而让位于国破家亡、饥寒交迫、天涯飘泊、悲剧化的时代精神中,昔日继承发展而来的社会风俗并未随战乱而消失,浓厚的凄凉氛围给予诗人悲伤暗示,充满着归情乐心、安居乐业的强烈渴望。

诗人陷入对“十年蹴鞠”的追念中,其实,蹴鞠秋千在此还具有比喻、双关意义,诗人的一生不正象球那样被人踢来踢去,命运不定,也不正如秋千般飞荡往复,高低起落,难以自控吗?此其三。“十年”言久,“万里”言远,诗人从时空两个角度叙写自己不幸。“十年”既是虚指,也是实指,从诗人贬出朝迁到现在已是十年光阴过去了。多少年来,诗人象毡球象秋千飘泊动荡,本已足悲,挈妇将雏,一天一天远离京华,则更增其若,荆楚的清明风俗虽与长安相同,正因其同,却不得不使人忆起流窜四处的亲朋,这益使人难堪万分,柔肠寸断。

《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白居易

上苑风烟好,中桥道路平。蹴球尘不起,泼火雨新晴。

宿醉头仍重,晨游眼乍明。老慵虽省事,春诱尚多情。

遇客踟蹰立,寻花取次行。连钱嚼金勒,凿落写银罂。

府酝伤教送,官娃岂要迎。舞腰那及柳,歌舌不如莺。

乡国真堪恋,光阴可合轻。三年遇寒食,尽在洛阳城。

中晚唐诗人侧重抒情言志,白居易这首《洛桥寒食日作十韵》蹴鞠诗篇中渗透着对盛唐刚强、豪迈气质的缅怀与神往。寒食期间,杨柳依依,莺歌燕舞,诗人客居他乡,旅食、羁游中,诗人店感慨世事沉浮,乡国真堪恋,光阴可合轻,而蹴鞠活动作为感情的这泄对象,更是催人深省,抚今悼昔,雨后蹴鞠的欢快场景令其感伤,思乡忧国之情油然而生。

蹴鞠活动在文人领域渗透之时,诗人以自身独有的文人视角,运用浪漫主义想象与夸张,驰骋笔力,对蹴鞠活动加以客观形象的描述,因而蹴鞠诗篇具备较强的纪实性,成为蹴鞠活动的真实写照。呈现语言简练、高度概括的浓缩特征,内容上,虽有叙事作品,但毕竟长于抒发情感,写意色彩浓厚,往往只能表现足球活动的一种意境,运动细节尚不得而知。

宋代词人笔下的蹴鞠活动

宋代词人,其生活习俗、性格好尚、思维方式均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且往往不受礼教约束,随心所欲,耽于诗酒、歌舞享乐。受两宋文弱风气影响,蹴鞠活动在词人范园内有所流行,但多以观赏者自居,身体力行者尚在少数。

莺啼序(有感)

【作者】赵文

秋风又吹华发,怪流光暗度,最可恨、木落山空,故国芳草何处。看前古、兴亡堕泪,谁知历历今如古。听吴儿唱彻,庭花又翻新谱。

……

膏残夜久,月落山寒,相对耿无语。恨前此、燕丹计早,荆庆才疏,易水衣冠,总成尘土。斗鸡走狗,呼卢蹴鞠,平生把臂江湖旧,约何时、共话连床雨。王孙招不归来,自采黄花,醉扶山路。

赵文(1239-1315),宋末元初文人。初名凤之,字惟恭,又字仪可,号青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其生存年代跨越宋、元两代,可说经历了朝代更迭及亡国之苦。本谓应是宋亡之后所做,宋亡之后,作为故国遗氏,他们无法直接倾诉亡国之痛,而只能睹中饮泣、悲伤,以曲折委婉的方式、比兴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亡国痛楚,特别是通过咏节序和咏物来寄托亡国的悲恨。

赵文这词也以曲折委婉的笔法表达亡国的辛酸,看前古、兴亡堕泪,谁知历历今如古。委婉的表达身为亡国遗民的感慨。词中最后一段即可说是无可奈何情势下的转圈,最后只能将余生寄托于故人的交情中,而“斗鸡走狗,呼卢蹴鞠”也成为世局动荡中唯一真实的依靠与慰藉,此时“蹴鞠”的意义似乎成为对故国的凭吊以及现实局势中无力的深沉缅怀!

元明戏曲家笔下的蹴鞠活动

元明时期,政权易位,氏族融合,社会重组,阶级变化,封建正统观念在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分崩离析,思想文化呈现多元化、相对活跃的局面。受此沾染,下层文人放达不羁,山林市井之中,教曲创作通俗自由,题材广阔,其中涌现出大量以蹴鞠活动题材的散曲作品,突显了文人阶层世俗化的审美情趣。

《一枝花·不伏老》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

我也会围棋、会蹴鞠、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元代社会,文人科举受阻,怀才不遇,虽有离为之志,恨无上天之梯,壮志难酬。浩渺无垠的忧患孤愤、无可奈何的落寞苦闷油然而生,其仰天长啸而又俯首默然,贫而风流,穷且风月,成为下层志士才人生活境况与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

关汉卿《一枝花·不伏老》表达了作者避世泄恨,放浪纵逸,裁剪风月,游戏人生,以滑稽风趣之笔对自身思想、性格、爱好、生活予以率直刻画,突显磊落不平之气。自述中,宣扬其“铜豌豆”精神,自信、自许、自傲,呈现任情任性、我行我素的精神状态。

崇尚世俗享乐的自由生活,偏好玩月、饮酒、赏花、攀柳,更兼围棋、蹴鞠、打园等戏乐,宁可“烟花儿路上”终其一生。其独立不羁的精神折光,隐含着对个人才能的自词典自况,出言吐语中蕴含着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激情。借狂放叛逆的大胆宣言,将现实羞辱变为洒脱清高,将人生失意变为精神胜利,将无奈的社会抛弃变为心安理得的自我意志;以极端的狂傲与放浪,在最灰暗、最下层的人生低谷中独辟生命的辉煌。

关汉卿回想“百岁光阴转首,休闲生受,叹功名似水上浮沤”隐逸情结溢于言表。尘世纷扰中,“得自由,莫刚求。茶余饭饱邀故友,谢馆秦楼,散闷消愁,惟蹴踘最风流。”以踢球之趣聊以解忧。继而在(女校尉〉与(女校尉又〉中刻画了一名技艺精湛的女校尉形象。

换步那踪,趋前退后,侧脚傍行,垂肩亸袖。若说过论茶头,膁答板搂,入来的掩,出去的兜。子要论道儿着人,不要无拽样顺纽。

【紫花儿】打的个桶子膁特顺,暗足窝妆腰,不揪拐回头。不要那看的每侧面,子弟每凝眸。非是我胡诌,上下泛前后左右瞅,过从的圆就。三鲍敲失落,五花气从头。

【天净沙】平生肥马轻裘,何须锦带吴钩?百岁光阴转首,休闲生受,叹功名似水上浮沤。

【寨儿令】得自由,莫刚求。茶余饭饱邀故友,谢馆秦楼,散闷消愁,惟蹴踘最风流。演习得踢打温柔,施逞得解数滑熟。引脚蹑龙斩眼,担枪拐凤摇头。一左一右,折叠鹘胜游。

【尾】锦缠腕、叶底桃、鸳鸯叩,入脚面带黄河逆流。斗白打赛官场,三场儿尽皆有。

关汉卿曲作中介绍了众多的蹴鞠花样名称,如拐回头、上下泛、龙斩目良、凤摇头、折迭拐、听膝游、锦缠腕、叶底桃、鸳鸯扣、合扇拐、插盾、板搂、转花枝等,关汉卿对比如数家珍,更显其对蹴鞠活动的喜爱程度。

《气球》

张可久

元气初包混饨,皮囊自喜囫囵。闲田地著此身,绝世虑萦方寸。圆满也不必烦人,一脚腾空上紫云,强似向红尘乱滚。

险恶残酷的现实波涛减少了文人的热情与活力,慨叹功名富贵亦如梦幻,杯弓蛇影。对社会事功的蔑视,引发了对个体存在的觉悟与关注,以至逃避尘世,徜徉山水,诗意栖居便成为多数文人理想的人生境界。诸多散曲家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恬淡闲适的隐逸情结。张可久《气球》即为一例。作者以气球抒发个人避世之志与归隐之趣。叹世中反省个体价值,彻悟功名利禄的虚幻,歌咏闲适隐逸,以回归田园的意志,竭力保持自我清白,实为对现实、传统的叛逆。

明清小说家笔下的蹴鞠活动

中国白话小说与城市的产生、繁荣、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密切相关,其本身就是都市文化的一种真实而深刻的标示。经过漫长的水浒故事流传过程而成书于元末明初的《水浒传》再现了汴京、大名府等都市繁荣经济与风俗习尚,具有透视宋代都市文化的较高价值。

《水浒传》对蹴鞠活动风尚予以观照,小说第二回讲述了高俅发迹的事例,首先对高家作有交代,且说东京开封府斥察宣武萃,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姓高,排行第二,自小不成家业,只好刺枪使棒,最是踢得好脚气球,京师人口颂,不叫高二,却都叫他做高俅,高俅发迹的故事舱炙人口,广为流传。小说家驰骋笔力,记述高家因球艺精湛而飞黄腾达,正可谓“抬举高家球气力,全凭手脚会当权”,虽然小说传奇色彩浓厚,但结合第五十二回的蹴鞠活动,即可证实宋代举圈上下的“蹴鞠狂热”。

明代世情小说《金瓶梅》借宋事写明朝,展现了明代的社会风俗与市井生活,其中有多处蹴鞠活动的描写。作者首先即以直白方式,告诫天下父母,须重视家庭教育,防止青少年整日游手好闲,成群结伙“张弓挟矢,笼养飞鸟,墩鞠打毡,饮酒赌博,飘风宿娟。无所不为。将来必然招事惹非,败坏家门”。小说中又描述应伯爵、李衙内“一生风流博浪,懒习诗书,专好鹭夫走马,打球蹴鞠故“会-脚好气球”。

西门庆的跟班平安儿,自小便做了小孩儿,天性好玩,或自踢球儿耍之”。第十五回的相关描写尤为精彩,写道:

正唱在热闹处,见三个穿青衣黄板鞭者──谓之圆社,手里捧着一只烧鹅,提着两瓶老酒,大节间来孝顺大官人,向前打了半跪。西门庆平昔认的,一个唤白秃子,一个唤小张闲,一个是罗回子,因说道:“你们且外边候候,待俺们吃过酒,踢三跑。”于是向桌子上拾了四盘嗄饭、一大壶酒、一

碟点心,打发众圆社吃了,整理起毛球伺候。西门庆吃了一回酒,出来外面院子里,先踢了一跑。次教桂姐上来,与两个圆社踢。一个揸头,一个对障,勾踢拐打之间,无不假喝彩奉承。就有些不到处,都快取过去了。反来向西门庆面前讨赏钱,说:“桂姐的行头,就数一数二的,强如二条巷董官女儿数十倍。”当下桂姐踢了两跑下来,使的尘生眉畔,汗湿腮边,气喘吁吁,腰肢困乏。袖中取出春扇儿摇凉,与西门庆携手,看桂卿与谢希大、张小闲踢行头。白秃子、罗回子在旁虚撮脚儿等漏,往来拾毛。

作者以其犀利笔法,将各式蹴鞠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诸如西门庆的骄奢;圆社艺人的谄媚、妓女桂姐的恬不知耻等。综合上述蹴鞠人物形象,考察其阶层,无非是纨绔子弟、好事之徒、妓女帮闲之流。由此观之,至明代中后期,蹴鞠活动已难登大雅之堂,逐步沦为与放荡行为相结合的下层娱乐,进而映射了古代蹴鞠活动的衰亡之势。

自唐代以来,蹴鞠活动在各个朝代体现不同的样式,在文人笔下,籍着诗、词、 曲、小说呈现出蹴鞠活动的多样风貌,在不同体裁的书写下,大致呈现下列的情形:

(一)、以蹴鞠活动作为抒写情景的题材: 这部分特别就诗人作品来论,在上述诗人的作品中,发现虽然也有叙事作品, 然而其特色是在抒发情感,同时写意色彩浓厚,往往表现蹴鞠活动的一种意境,而 并非表现出运动细节。同样的,宋人的词作也是如此,宋词中提到蹴鞠的部分非常少,作者多是以旁观者的角度提示蹴鞠活动的存在,或者以蹴鞠作为词作中描写景 色、衬托意境时的陪衬。

(二)、将蹴鞠活动视为世俗化的题材: 将蹴鞠视为大众化的娱乐题材是由宋代诗人开始的,宋代盛行的风气是庶民风尚,因此宋代词人,其生活习俗、性格好尚、思维方式均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因而在描写蹴鞠活动上,则侧重于蹴鞠活动的流行风尚。然而这部分的风尚是显现在话本中,可以说是过渡到明清小说的桥梁之后在元曲及明清戏曲、小说中更可看出这种风气,从唐诗的雅致进入到戏 曲、小说的通俗,而在描写蹴鞠活动上也从诗歌的自我抒情写意进到小说、戏曲的 大众风潮中。

不管怎么来说,我国古代的蹴鞠活动,自战国起经历了几千年,在汉、唐、宋时代,曾经象彗星一样,发出闪亮的光辉,清代中叶以后,随着西方现代足球的传入,中国传统的蹴鞠活动基本上被欧洲的现代足球所取代,而踢毽子作为“蹴鞠之遗事”(宋高承《事物纪原》),而得以继承与发展!

(0)

相关推荐

  • 白居易诗中的寒食节习俗:留饧和冷粥,出火煮新茶

    除夕之后因为疫情的原因出门极少,错过了屋外的春暖花开,晃眼间清明节就到了,又是一年春祭先祖的日子.清明最开始只是春季的节气之一,正如<岁时百问>所记载的那般: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 ...

  • 我们有什么理由放弃

    图片来自网络 栏杆拍遍与得姓何年 罗嘉柯 作者梁衡认为最贴合辛弃疾形象的就是"把栏杆拍遍",这有一番道理."栏杆拍遍"出于辛弃疾的词<水龙吟>.辛弃 ...

  • 杂花生树、草长莺飞,国画中的清明时节美得让人心动!

    <春山暖翠图> 恽寿平 / 清 正如历书中所言: "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 盖时当气清景明, 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今天,让我们走进这个属于春天的节日 感受每一幅 ...

  • 中国画中的清明,气清景明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柳堤烟雨.杏花缤纷.天蓝地翠.燕子归来--每一幅国画中的意境,每一首诗词中的情怀,都是人间好时节. 清明时节,杂花生树,草长莺飞.历书说:"清明 ...

  • 古代富人的“腐败”生活,真的能够亮瞎我们,贫穷确实限制想象力|魏晋|节日|娱乐|百姓|蹴鞠

    生活在不同阶层,娱乐方式自然天差地别 首先来说一下普通百姓的娱乐方式,跟富贵人家比起来,普通百姓的娱乐时间并不多,每天除了辛苦劳作.摆摊赚钱以外,就是待在家里''老婆孩子热炕头''.若不幸遇到灾年,几 ...

  • 古代足球-蹴鞠盛行于哪个朝代

    宋代是我国蹴鞠最盛行的朝代.即使到了现在,蹴鞠,或者说进化了的蹴鞠也就是足球,也是非常流行的一种游戏. 一提到宋代的蹴鞠,就不得不提到高俅,这位奸臣就是因为踢球的技术太好了,被当时的端王也就是宋徽宗看 ...

  • 欣赏 | 返璞归真 古代文人的居舍文化

    当我们祖先的居室由浅陋的土穴走向"如翚斯飞"."作庙翼翼"的木土建筑时,住宅再也不是"以待风雨"的处所,而具有了审美功能.随着居室建筑向更高 ...

  • 古代文人嬉笑怒骂皆为诗

    诗词中总感觉古人是温文尔雅.出口成章的. 殊不知泥人尚有三分火气,佛陀也有怒目之时.古文人骂起人来了,那也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虚伪 <诗经鄘风·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 ...

  • 古代文人山水画的荒寒之境——于画是寂远廖阔,于心则一尘不染

    荒寒之境--是中国山水画独特的审美趣味,和超然的意境表现. 尤其在古代文人画家笔下,山水画中的荒寒之境不仅仅是对自然物象的描绘,更是超脱于笔墨之外的至臻境界. 王维(701-761) 唐朝著名诗人.画 ...

  • 香筒:古代文人的极致雅器

    掐丝珐琅鎏金錾花云龙纹垂恩香筒 香筒起源何时有待研究.唐代有名为薰笼的香气,白居易诗句:"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它是薰衣的香气,宫女能够依靠而坐,可见此笼较大.宋代范成 ...

  • 古代文人的“出世”和“入世”选择和外部环境影响

    要深入了解古代文人的出世和入世首先要了解一下儒家和道家等诸子百家: 出世即归隐,入世即致仕做官.两者一正一反,实际儒家和道家是紧不可分的,都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学派,都是从诸子百家"厮杀&quo ...

  • 【国画大观】返璞归真 古代文人的居舍文化

    当我们祖先的居室由浅陋的土穴走向"如翚斯飞"."作庙翼翼"的木土建筑时,住宅再也不是"以待风雨"的处所,而具有了审美功能.随着居室建筑向更高 ...

  • 漫谈古代文人与赏石

    谁知片石多情甚 漫谈古代文人与赏石 ︱胡建君︱ 开辟鸿蒙,天地始分,人们在安如磐石的大地之上休养生息,在高山峻岭之中筑巢而居,也拣用散落的石块打制琢磨成各种石钺.石斧.石刀.石杵等谋生工具,善莫大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