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尽的《红楼梦》

徐建华

听张庆善老师讲《红楼梦》,非常过瘾。一是思路清楚,针对性强。从现代人怎样对待经典、怎样看《红楼梦》,《红楼梦》作者是怎么写这部书的,中学生怎么读《红楼梦》三个方面展开讲座。说的都是听众关心的话题,以及对引导阅读有意义的方法。

二是用很多生动的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有些证据来自《红楼梦》书中,每举一个例子,常常是这样描写的意图1、2、3……真的是信手拈来、了如指掌,见解精辟,说的人心服口服。有些例子是引用他人对《红楼梦》的评论,有白先勇、林语堂、王昆仑等等,也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说的人对《红楼梦》不胜向往。

三是讲座的语言特别动听,不仅从句式、从章法上听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在导读时,显得那么平和,不勉强、不夸大,客观地表明《红楼梦》对中学生的价值,克制地说明中学生有一读的必要。因为人生不同阶段读来有不同感受,青年学生不去认识那些经典的人物形象,不去那个大观园逛逛,是遗憾的。

整场讲座,听来有春风化雨般的感觉,先生深知《红楼梦》经典的精妙、深得《红楼梦》世情的浸润、深受《红楼梦》中真善美的影响,使得他的讲座很美好、很慈悲,有听君一席话,胜读五遍《红楼梦》的感觉。

讲座深合我的心意的观点有很多,举两个例子:一是把《红楼梦》当文学作品、当小说来读,重在欣赏、审美和感悟。虽然其中有政治斗争、有官场腐败、有欺压也有抗争,但硬要挖掘什么政治意义,硬要去索隐并与历史事实对号,这样做不是扩大了《红楼梦》的社会价值,反而削弱了它的文学魅力。我读了几十年《红楼梦》,也读了白先勇、张爱玲、周汝昌、蒋勋、温皓然、刘心武……等人,研究《红楼梦》的专著或对前八十回续写,在对待《红楼梦》这本书的研读上,和张老师有一样的看法。

二是《红楼梦》要细读、精读、反复读、整体读结合起来。《红楼梦》是由日常琐碎的事情组成的一部伟大的世情小说。如果不细读、精读、反复读、整体读结合起来,很难体会其中的微言大义、世态人心,很难欣赏与领悟,容易读不下去。而一旦读进去了,会十分迷恋,因为这本书不同年龄段、甚至隔一个年份,读来感受是不同的,常读常新。

也有和张老师认识不一样的地方。关于后四十回,的确有不顺的地方,如八十一回黛玉对宝玉说“况且你要取功名”的话,确实突兀,这是后四十回中遭受诟病最多的地方,也许就是人们把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不一样看待的重要原因。但总体来说,后四十回承袭了前八十回悲欣交集的叙事态度,出闺成大礼与焚诗断痴情,中乡魁与却尘缘,读来多么悲凉啊!最后白茫茫一片真干净,也符合曹雪芹的整体设计。

我支持白先勇先生的看法,曹雪芹写完了百二十回,增删到八十逝世了,高卾、程伟元增删了后四十回。看看刘心武、温皓然所续,那才叫泾渭分明。而程乙本后四十回有瑕疵,但整个看来与前八十回浑然一体。

张庆善老师说,金玉良缘代替木石前盟的调包计,让贾母、凤姐、宝钗三人的人设崩塌。这一点我也有不一样的想法。

贾母疼爱黛玉不假,可久病床前无孝子,久病床前也无慈外祖母。况且宝玉丢了玉神志不清,要成亲冲喜来救命,这样的情况下,贾母只能舍有病的黛玉选健康的宝钗。如她抚尸痛哭黛玉时所言:你是我的外孙女,可宝玉是我的亲孙子,他要有个闪失,我怎么见他爷爷呢?那是她在救宝玉还是救黛玉的利害权衡中无奈的选择。她不知道心病还需心药治,不知道自己的选择害了三个人。

再说王熙凤,她和黛玉的感情比和宝钗的感情好这也是事实,她曾经爱当家不愿意大权旁落也是事实。但她一向善于见风使舵,当上层倾向宝钗的时候,她自然会洑上水。况且贾家这个家越来越不好当了,在第五十六回凤姐小产探春当家时,她就有想要给自己减负的想法。给宝钗一个半痴半傻的宝玉、一个空架子的家当,实在不是在帮助她微词过的“一问三不知”的宝钗。

再说宝钗,张庆善老师认为宝钗不会愿意当替身和宝玉成亲。不是她愿意不愿意,这根本由不得她。她哥哥在狱中,家道也在败落,只有贾府这个靠山。她对宝玉不无感情,代人成亲那是在豁出自己救人的命。她知道宝黛爱情,但她从来不相信爱情是婚姻的正途,况且黛玉日薄西山,她服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什么不妥。虽然委屈地哭了一夜,现实理性的宝钗还是接受了一切安排,这就是宝钗!

后四十回除了黛玉讲功名之外,紫娟加入到袭人队列“佳人双护玉”也是非常违和之处。大约是后来的增删者太大意了吧。

真是说不尽、道不完的《红楼梦》!如果从写作的角度读《红楼梦》,建议参看白先勇先生的《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如果从心灵鸡汤的角度读《红楼梦》,建议参看《蒋勋说红楼梦》。如果从对宝玉、黛玉、宝钗三人的认识上接近《红楼梦》,建议读徐建华的《岁月有情》中“红楼寻梦”部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