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证奇览】大陷胸汤和大陷胸丸图解

大陷胸汤证图解

图67

如图67所示,胸部高起,心下硬满,近手则剧,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身体稍动则腹鸣而疼,痛苦至甚,舌燥生苔,心中懊憹,脉沉而迟者,为大陷胸汤证。仓促诊之,颇似大承气汤证,若速下之,则死,或成危笃之证。此乃表热内迫之时,水热互结而成此证。

《伤寒论》云:“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此下浮则为风云云十六字,为后人掺入,故删去),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动脉,谓动在关上,上下无头尾。(编者点评:胡希恕前辈认为脉动跳突摇摆,也就是滑的厉害,李克绍前辈认为搏动而弹指的脉叫动脉,我个人更倾向于胡老和李老的看法微盗汗出,为表证入里之候。若恶寒止则为邪全入里,今反恶寒,是表邪未解,加之微盗汗出,亦属表未解而致。然医反误用下法,表未解,下之则表邪乘虚内陷,故不可下之。动数之脉变迟,乃结实之候。因下之而气上冲,膈内拒痛,此为气逆上冲。脉见动象,乃腹中动气奔腾之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八字,为直释上文膈内拒痛之语,故有注文掺入之说。

“短气躁烦”,心下有水气,气逆上冲而短气躁烦。“心中懊憹”为心中气急。阳气乃热气,取其向外升发之意,名曰阳气,一旦内陷,则与心下水气相结,不得外散,故外无热而结于心下,因其硬故名“结胸”。大陷胸汤以大黄、芒硝散热结,甘遂逐水而奏效。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本证为伤寒之邪六七日而后,径直成为结胸,非由柴胡证经误下所致。脉沉而紧,为里有实热水饮之候,大凡紧脉为水饮之脉。心下自痛,按之硬,此乃与前条病情为同样轻重之证候。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太阳病非止一次而反复发汗,又加之攻下,使胃内津液殆尽,五六日大便不通,舌上燥而渴者,若单言舌上,乃示口不干燥之意。口燥,或口舌干燥者,为内实热结之候,属大承气汤证。此渴因伤津液不甚,故曰“舌上燥而渴”,当于此一句中看其深含之意。大便不通而致日晡所发潮热,其热轻微而不至大热,此类皆为审辨大陷胸汤证与大承气汤证疑似之处。本证由于汗下所致,亡津液,不大便,发潮热,其热与水互结而成结胸,故其水滞结于心下及胸胁,及从心下到少腹。须知此乃大陷胸证变证之一。

以上三条,最初一条,心中懊憹,有疑似于栀子豉汤证之外证。然栀子豉汤证以内无水气,胃中空虚,客气动膈为常见,其腹证为心下濡而无物。本证以有水气与热气相结,致心下硬满,两证有虚实之分。第二条为伤于寒邪之气,直接导致结胸,无疑似之证,为结胸证正候。最后一条是应形成大承气汤证者,因有水气,乃成结胸,故应辨其与大承气汤证之疑似处。

其他有疑似于大柴胡证者,应辨其往来寒热,但头汗出等,又有疑似于半夏泻心汤证者,心下满而硬痛者为结胸,但满而不痛者为痞。其外,尚须辨其寒实结胸无热证者及增损理中丸证。二编“辨人参汤证(下)”中,又有脚气冲心者,与结胸证有疑似处。此二证可由脉、证辨之。大凡脉沉紧而迟者,为实热结胸;四肢厥逆,脉虚微者,为寒实结胸;脉浮虚,由脚肿而致者,为脚气冲心,不可误辨。

又,病人心下痞硬不甚,胸不高突,但心下鸠尾处,仅当一指许,拒按,发作时疼痛欲死,亦为结胸。余治此病,以德本直行丸,取泻下而收效。上述诸证,不可不详审细辨。

大陷胸汤

大黄(一钱二分) 芒硝(六分) 甘遂(五分)

上方以水一盏八分,入大黄,煎六分,去滓,纳芒硝一二沸溶后,纳甘遂末,顿服。

大陷胸丸证图解(附一方)

图68

如图68所示,胸骨高起,心下按之硬而不痛,常项背强急,俗称鸡胸,亦即所谓龟胸。本证多因胎毒所得,并非一时剧证,故无伏热或疼痛不可近手。

《伤寒论》云:“结胸证,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

柔痉者,身体强,几几然。几几,为项背强直貌,俗称猪伸颈或反顾。此乃结胸之邪,迫及项背,故使项背亦强如柔痉状。若以大陷胸丸下之,项强则和,一如常人。不言“愈”而言“和”者,因有邪结,与形体有关之意。

若论用大陷胸汤与大陷胸丸之区别,和抵当汤与抵当丸之意略同。若有外邪所致或实热所致,一时所成之剧证,则以汤攻之,兼行解热之法。《伤寒论》云:“此本柴胡证,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亦即此意。或治胎气受病,或攻逐血块等陈病痼疾,汤药不能专力除结滞之毒,故以丸药治之。是故所谓龟胸、龟背及哑痫类得于胎毒之疾,渐增其毒,佝偻病疾,终生不愈。

佝偻病见于老人村夫,俗称背锅。此证《奇览》以为属葛根汤证,盖非也。既云“结胸,项亦强”,可知结胸项背强急,若成龟背者,当知为结胸邪重而致。

前述诸病,皆可以大陷胸丸治之。然此方为攻下剂,不可久服。因此,审其外证,或以小陷胸汤,或以旋覆花代赭石汤,或以半夏厚朴汤,或以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常日用之,并加灸灼。龟背以病儿中指中节为尺寸量之,于第三椎骨节两傍各寸半,第七椎两傍各寸半,灸数十日。或取龟尿涂曲骨上亦可。龟胸,于肩上按摩彻灸,小儿尤可。隔五七日,以大陷胸丸下之,小儿用紫圆灭毒丸下之亦可。哑痫治法,大率亦准此例,或以瓜蒂散取吐。然若非良医,不可妄行使用,否则足以致害。
《奇览》云“有噎膈反胃,大陷胸丸证”云云,窃谓噎膈反胃无实证,不可妄用此方。

附  方

大陷胸汤又方

桂枝 甘遂 人参(各八分) 大枣(六分) 栝楼实(四分)

上五味,以水一合四勺,煮取六勺。

上方载于《玉函经》,以今《金匮要略》《伤寒论》不载此方,故此标出,亦一方也。本方较前述大陷胸丸力缓,以其方意考之,痰饮结实积于胸中,气上冲,心中痞硬、挛痛者,可试用之。

大陷胸丸

大黄(八钱) 葶苈 芒硝(各十六钱) 杏仁(六饯)
上药研末,为弹大丸(仅四钱)。
甘遂末(一钱) 白蜜(三钱九分)
上以水一盏二分,煎至六分,去滓,纳甘遂末,顿服。
东洞按:大陷胸丸,大黄(一钱六分)、杏仁、芒硝(各一钱)甘遂(二钱)。曰:“葶苈以真赝不分,倍加甘遂,上为末,炼蜜为丹。”

案:以葶苈真赝不分,白芥子可代之,以古方控涎丹中用白芥子而推知。

(0)

相关推荐

  • 经方应用之大陷胸丸医案|大陷胸汤|咳嗽|结胸|大陷胸丸

    导读 结胸的又一证型.病人除热实结胸的基本症状外,突出"项亦强,如柔痉状",即指患者颈项部拘急不舒,俯仰不能自如,同时伴有发热汗出,有如柔痉病的症状.究其原因是水热互结而病位偏上所 ...

  • 太阳变证—(六)结胸、脏结及类证

    太阳变证—(六)结胸、脏结及类证

  • 方剂学寒下剂的简单归纳

    大承气汤 <伤寒论>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以枳朴泄力强: 阳明腑实真阴灼,急下存阴第一方. [组成] 大黄酒洗,四两(12g) 厚朴去皮,炙,半斤(24g) 枳实炙,五枚(12g) 芒硝三合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131

    131.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方 大黄半斤 葶苈子半升(熬) 芒硝半升 ...

  • 中医腹诊——《腹证奇览》中柴胡汤类方的腹证

    #中医##中医学习##腹诊# 以前整理的学习笔记,删掉可惜,供大家学习. 柴胡汤类方 方剂 组成 适应症 腹证 备注 小柴胡汤 柴胡9g,黄芩9g,人参9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4枚,半夏9g ...

  • 《腹证奇览》的两篇序言

    <腹证奇览>研究仲景书为主,以腹诊的独特视角深入,值得借鉴.学习.应用.提高. 刘渡舟序 腹诊之法,肇始于<内经>.<难经>,发展于张仲景,亦诊疾审病,辨证论治之首 ...

  • 【腹证奇览】十枣汤证图解

    如图73所示,心下痞硬而满,引胁下痛,心下.胁下等处以指按之,稍触即惊惧而痛,或咳则胁腹引痛,或动身举手,则应之而游动疼痛,或呼吸急迫而痛,皆属此类. 图73 此乃胸间心下有水,不能下行所致,故名之曰 ...

  • 中医类古籍善本:腹证奇览(稻叶克)

    中医类古籍善本:腹证奇览(稻叶克)

  • 腹证奇览.pdf

    作 者 :(日)稻叶克,(日)和久田寅著:梁华龙,陈玉琢,陈宝明译 出版发行 :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17.03 ISBN号 :978-7-5132-4006-2 页 数 : 288 开本 ...

  • 《腹证奇览》越婢汤图

    此方我临床应用极多,使用对症,效果极佳.      原文:水气聚于上部,喘咳气急,一身悉肿,脉浮,自汗出或无汗:又,覆手按压胸,隔皮有热状,有如袋装热灰而按之,有伏热之感,此越婢汤之正证.<金匮 ...

  • 腹证奇览之腹证诊察方法

    令病人仰卧,两腿伸展,两手置于股侧,安定心神.医者盘坐或立于患者一侧(此乃常法,倘活动不便者,当取其便位),以右掌腹按病人心下,调息定神,稍待须臾,即专心诊察. 先于胸部左右徐徐揉动,以此便知虚里之动 ...

  • 经典探析:《伤寒论》方药解析——大陷胸丸证、小陷胸汤证

    (一)大陷胸丸证 [原文]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131) 大黄半斤 葶苈子半升,熬 芒硝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