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院复工第一片《白云之下》,让流浪的你找到心的归宿

进入七月,影视圈的好消息不断传来,最振奋人心的,当属北京的各大影院于7月24日开始复工,不过基于业界对当下电影市场的观望态势,以至于鲜有新片在当下公映,更多的是往年的经典复映,一来先满足下市场的应急需求,二来也作为测试剂,探一下市场的虚实。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影片,不惧市场的考验,在第一时间,将精心的创作奉献于观众面前,比如于北京复工当日点映的《白云之下》。

如果一直关心电影行业的朋友,可能对这部影片不会陌生,无论是影片的主创阵容,还是影片的品质口碑,都非常值得期待,只想和大家强调一点,这部影片,在2019的东京电影节上,斩获了最佳艺术贡献奖,是入围主竞赛单元唯一中国影片。今年的2020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白云之下》又作为开幕影片,是唯一华语片代表。被两大电影节加持,《白云之下》确实值得重点关注和期待。

整部《白云之下》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如画的风景,故事发生在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影片用近乎极致绝美的镜头,为我们呈现出了这片神圣之地的四季风貌,以及徜徉其中的风土人情,无论是朝日初生下的静谧,还是策马奔腾的喧嚣,以及篝火牧歌的嘹亮,还有刮起白毛大风的冬季草原的茫茫无边……白云之下的这片沃土,在极力展示着自己的活力之变,还有千百年来轮回中的坚守。

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片中一家人在草原上围坐聊天,而身后,碧绿的草地,悠远的河流的那一头,正有一道彩虹,成为了天边的一抹亮色。这样的风景,一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相遇,才能带来如此的惊叹与喜悦。其实整部影片的风格,也如同这风景,观影过程,感受不到任何的刻意与设计,剧情和运镜都尽可能的呈现出一种纪录片的质朴与自然,剧中人物的造型、对白,以及数次的故事冲突、情节变化,都宛若天然般的发生,导演、编剧、演员,都在不显山不露水中,呈现出最原生态的草原牧民的生活真味。

在绝美的风景之下,是《白云之下》对蒙古族牧民风情的一一呈现,悠扬的长调,悠远的呼麦,香氛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孤独又坚毅的蒙古包……以及,在这片沃土之上,所生发出的亲情、友情和爱情,这些都是身为都市人的我们,所无缘去感受与体会的,幸而有《白云之下》这样一部影片,如此细致、深入又真实的,带领我们完成了这一次的草原之旅。

当然,在这些让人心醉的音画视听背后,则是隐藏着一个非常扎心的故事。《白云之下》的两位主人公,是一对相爱的夫妻,丈夫朝克图,妻子萨如拉,原本拥有着属于他们的安静又舒缓的生活,但是丈夫却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一次又一次的从这片草原出走,却寻找属于现代化都市生活的未来,而妻子,即便在丈夫不断的劝说与怂恿之下,包括自己的姐姐的拉拢,都不曾动心,始终坚守在这片草原。这样一个故事,抛给观众的是一个我们正在时刻面临着的难题,当传统与现代有了矛盾的碰撞,我们是应该坚守,还是随遇而安般的妥协?这是一个问题。

有关这个问题,影片并没有给到我们绝对的答案,相信在每个人的内心,在欣赏这部电影作品的时候,也会有不同的感想,但是这个问题,却是我们这个时代,无法回避的现状,从草原到高山,从西部到东方,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来解构这个问题,来寻找尽可能两全其美的答案。但有一点不可否认,这是一部带给人许多思考的影片,无论你的选择如何,能够找到内心的归宿,才是重点,《白云之下》用严峻的生存投射出温暖的治愈力量。

所以,笔者在此推荐大家能够在影片的公映期去看这部电影,不仅仅因为片中或精致或浩瀚的美景,只能在电影院才能感受其至美,更是因为这样一部历经十余年匠心打磨的匠心影片,蕴含了太多电影艺术家们对时代和世界的思考。影片起名《白云之下》,也是点名了全片的客观视角与观望态度,将更多的互动式询问,与开放式答案,都留给了观众自行判断。

无论是故事中的坚守与情怀,还是中国电影人在创作这部影片时的真诚与付出,都值得我们用电影票来点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