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龚贤课徒稿

龚贤(1618一1689)字半千。号柴丈人半亩老人等。他是清初画坛著名山水画家,活动于南京地区为 “金陵八家”之首也是一位著名诗人。龚氏的山水画其用墨法可谓是“前无古人”。他的山水画从白到黑.从简到繁其在用墨领域里精深拓展超越前人。龚贤以苍黑 深厚、澄明虚静的艺术风格在清代画坛独树一帜。

龚贤

课徒稿

1、画山水先学画树(古人云,可观莫如树,古之人之一家画风,树的特征最为明显,大致经营从树开始画起,所谓十水五石)。

2、画树先画树身。然则从第一笔起,起手式:第一笔:自上而下,上锐下立,中宜顿挫,顿挫者,转折也,转折不宜有棱。(运笔要一波三折)

3、第一笔即讲笔法,笔法要遒劲,柔而不弱,刚而不脆。(这些钩的线条在画完之后有的也不会模糊去,所以书法用笔,要平时多练习, 黄先生的是用篆法来写枝干的。但物象取舍只在繁简耳)

1、一笔是画树身左边,二笔转上即为三笔,三笔之后随手添小枝,添小枝不在数内。(此是步骤)

2、每笔接处不宜结、不宜脱。(要笔断意连,也不可断气)

3、自左而下者宜楷,

自下而上者宜锐。楷不宜板,锐不宜单,弱也。(对用笔书法的要求,这个也符合树杆的生理,上小下大)

1、第四笔是画树身右边,树身内上点为节,下点为树根,添枝无一定法。(点的位置不同,叫法也不同)

2、要对枯树稿子临便得。全树树枝不宜对生,(对生为梧桐)

大约树无直立,不向左即向右,

直立者是变体。(树在与自然的争斗中形态千奇百怪,树直风必摧之)

1、画中树枝,向左者,左长右短,向右者,右长左短。(物理及审美裁剪)

2、向左树为顺手,向右树为逆手。(手法)

3、画向右树,向左后伸后枝,且先枝后身,起手之后,随手添小枝,一笔从左转上,二笔画右边,三笔再左。(单个树的画法,熟悉后可不按此顺序,我的看法)

1、三树为一林,又谓之一丛。其中画一树要象一树,合看成丛,分而观之其中有不象树者,由于画理不明也。

2、一丛之内,有主有宾,先画一株为主,二株以后皆为客矣。(这和山的龙脉讲的道理相同,突出一个主要的)

1、向左树必要另一树向前,右亦仿此。向左树以左为前,右为后。向右则反,

2、根在下者为主丛,在上者为客丛。

根在下者头不得高于客丛,(这个我不能同意)

主树不得太小,亦来可太大,大大小小方妙。(这句操作起来得看自己的本领)

1、一丛之内有向背,第一株向左,二株不得又向右。二株两向,谓之分向。 三株即同一株之向。

2、三株头与一株同向,枝或两向,谓之调停。一枝梢直上,旁宜两分,此谓之破式。(这个理解可看本楼图稿,株前如加上第字可能理解株的概念要晴晰些,原文我不动)

1、画树如画人:

有直立、有偏倚、有俯仰、有顾盼、有俯卧。大枝——如臂,顶——如头,根——如足。

稍有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所以画时上下左右都要兼顾,我们只喜欢盯住一个地方画,那样生发出来的东东往往不生动)

2、画树之功,居诸事之半,人看画先看树,如看诗者先看二律也。(先捡技法难度大的看,那个没问题,其它也相应好一些,任何一门艺术中都有它的堡垒,过了关,海阔天空,只要你从事它,必须掌握并通过,先分明,后融洽,琴曲《关山月》中大指不过关,此曲演奏失败。)

1、只画一丛谓之单丛,或画两丛谓之双丛,二丛者不可相对一样。

2、不妨或多或少,树身不宜太直,直则板,不宜太曲,太曲则俗矣,树直立者,身宜瘦宜高,欹斜者不妨。

(单丛与多丛,在画面匀衡上要掌握好比重,齐先生画一幅“自称”,关于老鼠的题材,那个称铊在称杆的位置可以想象画面匀衡的问题。此图中树求左右匀衡,舟求远近协调,这样画面前后左右空间立即体现出来。)

1、枝枯脆者为寒林;

2、枝柔弱而泽润者为春林,稍着点为新绿,新绿为一色点。(白雪石先生有此点法比较明显)

3、分各样点者为疏林,枝上留白而用淡墨染其枝外为雪树,必先画好枝后加点,枝枝有势,

一点要圆,即千万点俱要圆。

(寒林、雪树,冷清孤寂,脱尽繁华,是为写树,也为写人,因为写骨,故写比置叶之树要难,故画树必先画寒林,写生亦须秋叶落尽之时方妙。)

1、叶总数甚多,可用者止四五种,(多则烦)余俱外道,然作奇画又不得不变。

2、凡双钩皆谓之秋叶,树种亦多,有一种墨叶即有一种双钩。(不可用笔太实)

3、小攒三四五点,大攒十数点,三四十点亦可。点愈少而愈大,大而少始疏。(点的组合)

1、扁点又谓之豆瓣,起往皆宜藏锋。

2、起手不宜重叠,重叠俟二遍三遍,一遍点,二遍淡加,三遍皴染。此后若墨气犹淡,再加淡墨一层,恐浓墨显然外露,以五遍淡墨浑之。

(加亦好解,只是视前一遍干湿程度加,视画面情况方作。)

1、六笔全谓之一叶,中心不宜结,不宜散,七个为一攒,俱用写竹法,奇偶堆去亦有大小出入八。

2、秋深树少叶,叶宜抱身,而生不可离,虽不画枝,其中若有枝然,叶宜盖小枝,不可掩大杆。(叶子的方向是随着枝而生的,不全画枝,反而意趣盎然,令人回味。)

1、画叶无名,俯、仰、平三种而已,不可因浓墨其中枝朵不分。

2、淡墨每多于浓墨。一遍浓,二遍淡,三遍又淡。先淡后浓乃是大病。

3、垂叶亦淡在下,仰叶宜淡下上,横叶宜淡墨四出。淡墨种种愈淡愈鲜若五色。

(画叶用笔关键在趋向,用墨关键在层次,层层积染方浑厚。)

1、树直者宜点横叶,欹者俯者宜点直叶,

2、矫然于林外者宜点松针叶,松针叶,细瘦而稀,生在枝梢。

3、丛中树宜整立。

4、近边树宜蹁跹。

5、双钩树前以便用它树衬出,大约以横点为主树者多。

(树的组合要经常抽出空来练习,多钩练用笔,多次叠加练习用墨,画不闷死,淡与浓对比相宜为上。)

1、点叶不宜太干,亦不可太湿。干则望之不润,湿则叶毛而枝朵不分。

2、叶常中淡而四边墨渍者,谓之墨气。此非墨非水,乃用墨浆。(宿墨醮水有此效果,醮水后吮墨,不要调和,落在纸上,即中淡周围浓,宾老称“渍墨法”)

3、笔尽笔法,墨求墨气,笔墨相得,而画之能事毕矣。

(笔墨相和,除了技巧本身外,物理与对比也是作者最主要的绘画源泉。)

1、叶式唯有三:俯、仰 、平。梅花道人点空白皆算平式,增长改阔,加大均小,可变数十种。

2、叶式不可太多,多则奇,奇则未免小方矣。

3、叶亦有向,枝向前叶不得向后,风叶雨叶不在此例,雨叶俱下垂。

(叶式熟后可根据实际写生变出,古之人之叶式皆从自然中概括而来,除了个别有名姓者,树写意只归类耳。)

1、点叶:左大枝起,然后点树头,若向右树,则不妨点树头。

2、点浓树最难,近视之却一点是一点,远望之却亦混沦。

3、必干笔浓淡加点,而混沦处皴染之力有一遍叶不加者,必有浓淡活泼处。

(树有浓淡,三笔五笔意千树万树之茂盛,显于明处,须活泼,显于暗处,染之功。)

1、画柳宜先画成枯树,然后加长条,添下垂枝方是柳,不宜早钩下垂条。

2、柳有四季之别,画法亦各相异。

3、混树木之柳如人之中西子毛嫱,仙之中宓妃列子,其凌波御风之态,掩映于水边林下最不可少。(画柳于树木中难也。白石先生的柳条如画其虾须,可参考其画法。)

1、画树惟柳最难,惟荒柳枯柳可画。最忌婀娜娉婷如太湖石畔之物。

2、画柳起先勿作画柳想,只作画树枝杆已成,随钩数笔,便苍老有致。非美人家之点缀也。

3、松宜俗,柳忌嫩,画柳画松俱不宜全。(柳梢于画柳中难点)

画柳树:身宜阔,枝宜长,条下垂宜直,转折宜有力,宜欹斜不宜特立,宜交加不宜远背,根宜现,节宜密,杆宜挺上,丝宜疏少,皮宜皴黑,枝不宜条,条宜长短有致,枝长于身

条长者可以致地。(讲了几个点:身——枝——条——节——杆——皮)

1、松下山,柳近水。

2、柳下但宜芦苇:

秋尽春初,当画髡柳于竹篱宇间。(置景,与诗配当妙)诸柳之中,以乱生于野田僻壤中至妙,画时向或条宜上而下,向左条自下逆上,左多则右少,右长则左短,不得左右一致。孤松宜奇,成林不宜太奇。虽要古,然须秀,秀而不古则雅,古而不秀则俗。松身宜老,枝宜拙,松枝在上不宜多。松高且直,枝宜转折,如人手臂。松宜秃,针在枝梢,勿附身顶,叶宜少,根在土。

画石:

画石起手:一笔画左,二笔画右,合为一石。(笔顺)

石有直立,有横卧,方不可太方,圆不可太圆,石要大小相间,一丛几块。(石的形态)

然须联络。(石与石之间要呼应)

面宜一向,即不一向,宜大小顾盼。石下宜平,或在水中,或从土出,要有着落。(与周围环境相谐)

1、学画先画树,后画石。

2、画石外为轮廓,内为石纹,石纹之后方用皴法。

3、小石为石,大石为山,直立而长者为壁,圆而厚者为岭,平坦而光者为冈,中留空者为洞。(山石之名称)

4、山多必留云气间之,始有崚嶒之势。(要有虚的东西来破)

1、画树宜,画石难。树有体段,石无端倪

2、山外框为轮廓,内纹为分筋。

3、皴下不皴上,下苔草所积阴也,上日月所照阳也,阳白而阴黑。(物理如此)

4、山倒去半边即成平台,又称破山,若作色也,平台面染绿,旁染云赭色。

1、学写山石,必多游大山。搜寻生石,按形求法,触目会心,庶识古人立法不苟。(入造化)

2、皴法多种,皆由山石纹理而来,

半千皴法,以中锋笔写出,圆润浑厚,此种画法笔笔相接,层层相加,皴后复染,则毕其功矣。(得心源)

1、山石之形,或先定轮廓后加皴,或连轮廓带皴一气呵成。或先皴而后包廓,胸有成见而后落笔。(根据自己掌握情况发挥)

2、轮廓者,皴中大凸凹。皴者,轮廓中之小凸凹。虽大小不同,而为山石之凸凹则一也。

故两者要浑然相接。

1、画石须大小磊叠,画山要脉络分支,(外形)

2、叠石分山,在周边一笔,谓之钩勒,钩勒之则一石一山势定,其妍 亦随势而定。钩勒之法,一顿一挫,一转一折,而方圆椭角之势,纵横离合之法,尽可得之。(用笔要活)

1、古人于山石交互处,界限未清地,用苔以醒之,或皴法稍乱,用以掩其迹,故苔以少为贵。(苔的作用)

2、苔点笔法多种,位置十分重要,不可均匀分布,亦不可密集浑沦。苔点用墨浓于钩勒,然不能脱离整体。(点苔时的要求)

点苔:

1、有扁点者、有直点者,趁势也。(方向)

2、有单点、重点,有三五七遍点,以树叶之疏密为疏密,以树叶之深浅为深浅。(多少)

3、无论直点、扁点俱宜圆、厚,圆,气圆。厚,气厚。非谓梅花点也,要知圆厚处,只在笔中锋。(形状及用笔要求)

1、沙滩石块俱立水旁。

石宜轮囷(qun),沙宜委长,高沙为阜,高阜为冈,高冈为岭,高岭苍苍。(名你)

2、山因云厚,水以滩长,岸薄水阔。云林画石多间土坡,望而可以坐卧,留于水边竹下,

以待幽人,非蛮山蛮石令人畏心也。(画景以造意)

1、平山之下脚为坡,坡有三等,在下者为沙,在中者为岸,在上者为远山。中坡下坡不宜太厚,远山不宜太薄,薄者为远岸。江景湖景方可用。

2、土山之脚,俱谓之坡,坡下横笔数道,即谓之沙,坡宜浅,沙宜长。

1、正面山如大人,望之俨然声色不动。(山要厚,与云水之轻,水之畅相得益彰)

群山一丛,如列朝臣之像。

2、画山第一笔宜燥,燥则灵活。(用笔)

3、山有头、有面、有背、有脊、有肩、有腰、有足。

高出为头,向望为面,反面为背,联络为脊,傍起为肩,中路为腰,底为足。(名称要记熟,在作画或欣赏时概念要清)

1、山头宜分土石,或石戴土,或土戴石。所以欲分者,辨深浅者。

2、深山大壑,纯用石山不妨。若浅水沙滩,不妨用土山耳,土山不妨用小石为脚,大山内宜用土山为肉,纯用石,恐无云烟缥缈之态。

1、加皴从干就湿,分筋墨与轮廓相似,分筋笔不宜阔,阔而淡而干,渐次淡淡加染,以树之浓淡而浓淡。

2、加皴法,先钩外框,后分纹路,皴在纹路之外,所以分阴阳也。

3、皴法先干后湿,先干始有骨,后湿始润。

加七遍墨,非七遍皆正点也。一遍点,二遍加三遍皴,待干又加浓点。又加淡墨一遍,连总染是为七遍。

浓树不染不润,然治标正难。厚不得、薄不得,厚有墨迹,薄与染同。(点上去与大面染效果出来感觉不同)

1、山水中有房屋,如人之有眉目。

2、画房子要明正仄向左向右之势,虽极为写意,也须端正,不然令人见之危殆而不安。

3、屋有正有旁,正为堂,旁为舍,不得倒置,画屋要以设身处其地,令人见之皆可入。(屋与树、与山之比例常人比例一般大失。)

1、画屋固不宜板,然宜端正,若欹斜,使之望之不安,看者不安,则画亦不静。

2、房屋中门户若眉,堂奥如目,眉宜修,故墙宜委曲环抱,目不宜过露。故内屋宜敛气含虚。(屋宇亦为全幅之眉目,下笔要准、稳、笔笔求力写意。)

1、亭子宜著高爽处,在下亭必矮而阔,中多柱。(位置)

2、亭子有三足者、四足者,其常也,亦有多至八九柱者。有四面、六面、八面者。(特征)

3、画亭必须端详山水之面目,亦须兼顾意境气韵。要安放天然,与山水浑然一体。(亭子常使人隐发幽情)

1、凡安寺观,大小亦视山之深浅、林之厚薄。设小桥亦然。小桥板桥,只可设于平滩沙水之际。深山大泽,须用石桥,桥头直从出在松楸林木之外,然亦须衬贴,大石桥边必有古寺。(有屋宜可)

1、绝壁陡崖,以桥接气,不可少。凡有桥处即有人迹,非荒山比。

2、然位置各有宜忌:江浙之桥,石薄而脊,凸隆如阜。闽粤之桥,桥上架屋压以重柱。

3、大石桥,上面见右,下空见左。小石桥,上面见左,则下空见右。

1、山水中之帆船,乃点睛之笔,虽体小笔简,亦不可轻视。(画眼,笔笔要力到)

2、凡画风帆,或其下有水草芦苇杨柳之属,皆宜顺风。若帆向东,

而草头树梢皆向西,谓之背戾,此画之大忌。(要合常理)

三船同行,一船独,二船稍近,不可均等。(布局)

1、大船著桅宜在中,小船着杆在前半,见有著于船头者,非是也。

2、蓬索远则不见,然不画出又无势,只得画一根。

3、远不见人手持之处,其人隐于梢蓬内,即不见也,远帆宜短,又是一法。

1、画家四要:笔法、墨气、丘壑、气韵。

2、先言笔法,再论墨气,更讲丘壑,气韵不可不说,三者得则气韵生矣。

3、笔法要古,墨气要厚,丘壑要稳,气韵要浑。

又曰:笔法要健,墨气要活,丘壑要奇,气韵要雅。(宾虹先生讲,法备气至)

龚贤论气韵,犹言风致也。笔中锋自古,墨气不可岁月计,年愈老墨气愈厚,巧不可得而拙者得之,功深也。笔要中锋第一,惟中锋乃可以学大家。若偏锋且不能见重于当代,况传后乎?中锋乃藏,藏锋乃古。

空景易,实景难。空景要冷,实景要松,冷非薄也,冷而薄谓之寡。有千秋万壑而冷者静故也。有一石一木,而闹者笔粗恶也。笔墨简贵自冷。笔墨关人受用。笔润者享富贵,笔枯者食贫。(后两句不能苟同)

未学画先看画,不知看画学必差矣。今人仅有能看画面而不知作画者,亦有能作画而竟不知看画者。能看不能画,其人不画则已,画必精。能画不能看,其人画可知矣。所以拳师须考之于众论。

画宁可失之高,不可失之冗。字可失之生,不可失之熟。生有救,熟不可医矣。熟近俗,

俗,诗画之大病也。古称画之大病有三:曰:板、刻、结。圆活可以救板,浅淡可以救刻,疏散可以救结。解笔墨二字,无三病矣。

画要有士气何也?画者,诗之余。文者道之余,不学道,文无根,不习文,诗无绪,不能诗,画无理,固知诗画乃士人之余技,非工匠之专业也。乱求理,整见才。细须文豪有法,字画拆看,笔笔有法,款式勿论矣。、

画非小技,与天生地同一手。当其未画成时,人见手而不见画,当其已画时,人见其画不见其手。今天地升沉,山川位置是谁手为之者乎?见画而不见手,遂为无手呜呼,欲问生天生地之手,请观画手。

画有四要,曰:气韵、笔法、墨气、丘壑。笔法要健,墨气要活、丘壑要安妥,三者得而气韵生矣。笔法欲秀而老,若徒老而不秀,枯矣。墨言润,明其非湿也。丘壑者,位置之总名,位置宜安,然必奇而安。

浓树内有点有加、有皴有染、有加带点、有染带皴。不可不细求也。直点叶,则皴染皆直,

若横点叶,则皴染皆横。

浓为点,淡为加,干为皴,湿为染,加淡叶则冒于浓叶之上,但参差耳。

画树一到加叶时,其中便有皴染之理。树中有皴染,非皴自皴而染自染耳。干染为皴,湿染为染,若皴染后不明不白,不妨又加浓点。树叶皆上浓下淡,浓处稍润不妨,淡处稍干。

疏林叶,四边若渍墨而中稍淡,此用墨水之功也。

笔外枯而内润,则叶乃耳,明此法,点苔俱用。

点叶必紧抱定树身始秀,若散漫则犯臃肿之病,一纵一横,叶之道。

点叶不见笔尖笔根,见笔尖笔根者偏锋也。

中锋锋乃藏,藏锋笔乃圆,笔圆气乃厚,此点叶之要诀也。

松针若为楷、横点若写隶、半菊若写草、圆圈若写篆。

松针有数种,然不可乱用,大约细画宜工,粗画宜写,长而稀者为贵。

今有作家士大夫家二派,作家画安而不奇,士大夫奇面而不安。与其号为庸手,何若生手之为高乎!倘能愈老愈秀、愈秀愈润、愈奇愈安。此画之上品,

由天姿高而功夫深也。宜奇中有诗意文理道气。

龚半千于弱冠时,曾见米氏云山图,惊魂动魄,殆是神物,几欲拟作,而伸纸吮毫竟不能。

历经四十余年,而此一片云山常悬之意表,不意从无意中得之,则知之读书养气,未必非画苑家之急事也。

树润则山石皆润,树枯则山石皆枯。树浓而山淡者非理也。浓树有初点者便是黑也,

必写意。若工画,必由浅而加深,浓树有加七遍墨者。若七遍皆浓墨,则不成树矣。

可见浓树积枯成润不诬也。

龚半千论画有二派三品:言神品者、能品者中之莫可测者也。神品在能品之上,而逸品又在神品之上。逸品殆不可言语形容矣。是以能品神品为一派,逸品为别派,无位可居。

用笔宜活,活能转,不活不转谓之板。活忌太圆,板忌方,不方不圆翕且张,拙中寓巧巧不伤,惟意所到成低昂,要之至理无今古。造化安知董与黄。此龚贤题画语。

半千又云:画不必远师古人。

皴法无一定,随人变转,要各成一家,杂用不可。古人多用斧劈皴,后人变其法,有大斧劈、小斧劈之别。又有豆瓣皴、牛毛皴、解索皴、皆正派,铁线皴古人间亦用之,然易板刻。

邪派如丁头、鬼面,学者当禁之。

半千画诀云:石有面、有肩、有腹,亦如人之俯仰坐卧,岂独树则然乎?又云:

石有背面,面多皴,背不易多皴,惟屋亦然。景在下面朝我,景在上面朝外,此图中之石,

勾皴结合,足可效法

半千课徒画说云:

淡墨种种,愈淡愈鲜,望之若有五色,此论言简意赅,画则难矣。

山水家多写寒林,多以淡墨为之,笔含烟霞,墨生冷色,如大痴之九峰雪霁。

半千之图,亦以淡墨写寒潭,望之寒中透露秀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