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宗室王孙之诗鬼落寞(之二)
大唐故事之宗室王孙之诗鬼落寞
阅读本章之前,可能有必要复习一下前一章(点击以下链接进入)
二
话说大唐的科举考试制度,较之于隋,已经相对完备了。
科举制度之所以被后来废除,与其说是禁锢思想,不如说是难度太大。以现代人的水平,不要说通过考试,就连那些考生写的字都读不完。理解意思?更是一脸茫然。
各地州府组织的考试,算是地方类考试,只算一场资格赛,类似于升学考试。只有通过了这一场资格赛,才有资格打入总决赛。
李贺轻而易举、毫无压力地获得了当地考试的第一名,总决赛指日可待,现在只需要在家坐等。
很快,县里教育局领导通知他到首都长安去领取解状。所谓解状,就是京城贡院发放的准考证。这个证书很重要,有了它,才有第二年春天参加有进士考试的资格。而进士考试一旦通过,就有了公务员的资格。
这一日,各地考试胜出的举子们齐聚在贡院门口。有驾车来的,有走路来的,有陪护来的,也有坐轿子来的。不管何种方式来的,工作人员都不以为意,他们只管结果,不管过程。有兵卒维持现场,禁止插队排队。
都是文化人,不存在的。现场紧张而有秩序。相关工作人员高放着喇叭,叫着每个人的名字,大家依次上前,领取准考证。拿到解状者,随从人员一阵吆喝,转身喝酒去了。也有那种低调的寒门学子,一个人默默地离开。
然鹅,连续叫走了十余人,木有李贺。
作为河南省文科状元,咋可能木有准考证呢?“莫焦,淡定,我们再等等。”李贺阻止了几次想要上前问话的书童。
时间很快,好不容易等了半天,领取解状的举子们终于散完。工作人员才漫不经心地高声问到:“洛阳昌谷县李长吉,来没有?”
“李贺在此。”
“你的举人资格遭取消了,没有准考证,今天就算赶场,你可以回去了。”
李贺一阵蒙圈:“开什么玩笑?什么情况?几个意思?”
工作人员说:“关于这个问题,建议你回去问问你爹。他取个啥名字不好呢,偏偏要叫李晋肃!'晋’与'进士’的'进’同音,有人举报你没有避父讳。这个进士科,你是考不成了……”
话音未完,李贺彻底懵逼。
这个事情迅速发酵,在朋友圈广泛散播。很快,整个洛阳城都知道了。
有一位中年大叔得知后,大发雷霆。砸了一只茶杯,猛捶办公桌:“马勒戈壁的,特么的乱搞!这特么是啥道理?为了一个避讳,把人家的前程给毁了……还有没有王法?有没有天理啊!……”
他决定,必须要为这个事情做点啥。马上发了一个朋友圈,题目叫《讳辩》,写了一句名言:
“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如果老汉的名字里面有个关于“进士”的同音字,娃儿就不能考进士,那老汉名字里面有个关于“人”的同音字,娃儿还不能当人了?
这个反问句写得相当犀利,可以说是指点迷津。然而并无卵用。理想很丰满,现实很狗血。诡异的是,他这番话非但没有纠正避讳的误区,反而让很多人意识到,名字里确实不能带“仁”,要不然对后代不好。
“避名讳”这个事情,自古以来一直都有,即便是现代也存在。其基本要求是,出于尊重,不可以直呼或者使用帝王或尊长的名字,即使人已经去世了也不行,即便是同音字和近音字也不行。
到底有好严格呢?这里随便举几个栗子。
因为唐高祖名叫李渊,入土快二百年的陶渊明被改了名字——陶泉明、陶深明——元亮先生哭晕在厕所。
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世、民两字常改为代、人。如三国时的董袭,表字元世,一律改成元代;柳宗元的名篇《捕蛇者说》中有一句“观人风者得焉”,其中的“人风”读起来拗口,实际上是避讳民字,本来是“民风”。
武则天给自己起名叫武曌(音照),她的孙子李重照只好改名李重润——明明是五行缺火,现在必须用水。
唐朝避讳最麻烦的要数“虎”字,因为李渊的祖父名叫李虎,这一下“虎”字成为天下第一号禁字。朝廷命令把“虎牢关”改为“武牢关”;成语“管中窥豹”在唐之前一直是“管中窥虎”;曹操的诗中有一句:神龙藏深泉,猛虎步高冈。自唐代之后,就成了“猛兽步高冈”;另外,班超的名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在唐代改成了“不入兽穴焉得兽子”……
话题扯远了。那么,到底有木有因为避名讳而影响考试先例呢?了解一下。比如早李贺出生十九年的白居易乐天老师,因为爷爷名字中有个“锽”,和“宏”字音近,所以他中进士后就没能继续考自己很擅长的“博学宏辞科”,而是改报了“书判拔萃科”。因为避祖讳,被逼换专业。白老师也是醉了。
所以,关于李贺这次公务员资格考试的事情,板也没用,闹也没用,上访也没用,即便是有中年大叔帮助撑腰、骂街、发微博,也依然并无卵用。于事无补,不服不行。
已经很晚了,就此打住,明天继续……如果感觉好,请随手一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