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荚的功效与作用、注意事项与禁忌、附方
〔别 名〕皂角、大皂角、长皂角、悬刀。
〔来 源〕为豆科皂荚属植物皂荚树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果实。
〔成 分〕荚果含三萜皂甙、鞣质。此外,尚含蜡醇、二十九烷、豆甾醇、谷甾醇等。三萜皂甙水解后生成皂荚甙元。
〔作 用〕
一、历代经验
1.祛风化痰: 《神农本草经》: “风痹在肌,邪气,头风泪出,利孔窍”。 《名医别录》: “疗腹胀满,消谷除咳嗽,囊结……”。 《本草图经》: “疏风气”。
2.解毒杀虫: 《药性论》: “……又将浸酒中取尽其精,煎成膏涂帛, 贴一切肿毒”。 《本草衍义》: “溽暑久雨时,合苍术烧烟,辟瘟疫邪湿气”。
二、近代研究
1.祛痰作用:皂荚含皂甙,皂甙能刺激胃肠粘膜,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分泌增多,故有祛痰作用〔1〕。
2.抑菌作用:皂荚在试管内对肠内致病菌均有抑制作用〔2〕。对部分皮肤真菌也有抑菌作用〔3〕。
3.灭滴作用:皂荚在试管内有杀灭阴道滴虫的作用〔4〕。
4.溶血作用:国外研究报告。皂甙能改变细胞表面的通透性,而成为一般原浆毒。对胆固醇有特别的亲合力,能与血液细胞表面的类脂质起作用,而有很强的溶血作用,但胆固醇可以对抗溶血作用〔5〕。
5.毒性作用:皂荚对鱼类毒性很大,服用过量皂荚或胃肠粘膜已有溃疡者,均有发生全身中毒的可能,首先是血细胞溶解,特别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先痉挛,后麻痹,呼吸中枢麻痹而导致死亡〔5〕。
〔性 味〕辛,温。有小毒。归肺,胃经。
〔功 效〕利窍化痰,除湿解毒。
〔主 治〕卒然昏迷,口噤不开,喉中痰壅,咳喘痰多,头风头痛,肠风便血,下痢噤口,痈肿便毒,疮癣疥癞,瘰疬等。
〔临床应用〕
1.中风昏迷: 口噤不开,喉中痰壅,也可用治乳蛾引起喉阻塞等,类似于脑血管意外、急性扁桃体炎等,常配伍明矾、半夏、细辛等。方例《稀涎散>。《皂角细辛散》。
2.喘咳痰壅,如肺痈初起,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等,类似于上呼吸道感染,单用为丸服有效, 《选奇方》用之配伍半夏、杏仁、姜汁、巴豆(同一条皂荚炒后去巴豆),制散服,方例《皂荚丸》。
3.痈疽疥癣:皂荚可用治痔疮便秘,可用醋煎煮烂为膏外敷,并治疥癣或皮肤麻木、死肌、风痹顽皮,类似于疥疮、皮炎、硬皮症等。多熬膏外敷。也可入复方中治疗瘰疬。
〔用 量〕 2~5克,外用适量。
〔用 法〕生用或炒后用,不入煎剂。
〔禁 忌〕虚弱者及孕妇忌用,患胃十二指肠溃疡者禁用服。
〔附 方〕
1.稀涎散(《和剂局方》):皂荚、明矾等分。
2.皂角细辛散(验方):皂角、半夏、细辛。
3.皂荚丸(《金匮要略》):皂角炒,研细蜜丸,枣汤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