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园小记之七】春雨可园读山林
是一个春雨的日子,独自走在可园的水边,细雨让园子多了一份清静。
此园虽为近年才开放,却是自古而有名。
五代末年,此处是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佑别墅一隅。北宋时系沧浪亭的一部分,南宋时韩世忠居沧浪亭时,辟其址为宅院,增修扩建,成为“韩园”宅邸。
清乾隆时,巡抚沈德潜在此重筑园林,取名为“近山林”,又取“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意,又名“乐园”。乐园建成后,其东面为正谊书院,西面是沈氏宗祠和宅院,三部分实为一体。后由布政使、江苏巡抚梁章钜重加修葺,划归正谊书院,成为书院园林,
当年泾县朱珔来主正谊书院讲席,在《可园记》写道:“园之堂,深广可容,堂前池水,清法可绝故颜,堂曰艳清。池亩许,蓄倏鱼可观,兼可种荷,缘崖磊石可憩.左平台临池可钓,右亭作舟形曰坐春舫,可风,可观月,四周廊庞可步,出廊数武屋三楹,冬日可延客,曰灌缨处,旧园外隔溪即沧浪亭,故援孺子之歌,可以灌缨也。”
由此可见,可园和对面的沧浪亭同源,园名也与沧浪亭同源,取自《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我缨”之句。
光绪十四年,江苏布政使黄彭年重修可园,成立“学古堂”,建“博约楼”,藏书八万卷。园中增植梅树逾百,内中“铁骨红”古梅,有“江南第一枝”之誉。
1905年,清政府在洋务派主持下,宣布全面废除科举制度,并先后颁布《鼓励游学毕业生章程》和《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使留学生可经过考核获得等同科举的仕途出身。江苏巡抚陆元鼎停办学古堂,改设游学预备科,作为本地选送出国留学生的专门机构;又改为存古学堂。
辛亥革命时期,张默君在此创办《大汉报》。1914年,设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于此,民国二十五年,张默君女士重来故地,与邵元冲、汤国梨等步韵唱和,成为传诵一时的佳话。
近年来,此园由原来的苏州医学院交给园林部门修复一新,得以开放。
苏州园林向以幽静、典雅而著称,而可园的特点以山林见长,这在苏州的园林中是非常有个性。幽隐飘逸是古代苏州文人的一大特点,虽然苏州的读书人在国内很有名气,但苏州人优雅的生活状态,让好多人喜欢静寂的风流倜傥的慢生活,而不是官场上的春风得意,所以苏州历史上的文人辈出,和苏州园林的风格是相同的。
但可园的山林之趣,读书之味,终究成就了文人们心中的自然,那种游心于山林,醉意于田野的精神状态,和当年的“竹林七贤”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这一点上来看,苏州文人的读书情结和山林野趣可以相互影响、相映成趣的。
从历史成因来看,苏州多园林,是和苏州读书人有关,更是江南经济、风物、人文的产物。一座城市的风情,因岁月和时光,而造就了人文的社会环境,更是世间风情和人文因素的真实写照。
由此,文化的情绪,始终影响着对于城市的定位,也感染了那些因城市而生活的人们。
或许,当重新审视苏州历朝历代的读书人,你会发现,那种隐藏在骨子深处的情怀,除去文化的意义之外,更多的是一种内心清静和纯粹,如果我们也能淡泊到极致,那应该是怎样的一种风情。
也许,那只是古人。对于今天仍然生活在这座已经躁动和充满了欲望的城市人们来说,过往的历史,只是一种追记和仰望。
于是,这个绵绵春雨中依然保持着清静和淡然的园林,值得我们细细地徜徉在此,去熟读那份属于旧年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