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 宝
几年前看了一集《国宝档案》,介绍的是“清·紫檀嵌珐琅楼船”。这是慈禧60岁生日时广东官员送的贺礼。我不禁想起了俄罗斯作家冈察洛夫,他曾搭乘“巴拉达”号三桅战舰,于1852年12月10日到达上海,写下了这样一番话——
众所周知,中国雕刻技艺高超,木、石、骨全都胜人一筹。不论哪个民族,甚至德国人也不会有这种耐性,刻工如此精细利落,或许只有上帝知道这种功夫的价值。看来,这里的人力和时间毫无价值可言。他们不是把劳动和耐性花费在重要而且必要的事情上,却去从事这些无聊的琐事。看着这些成品,你简直不知自己是对什么表示惊诧,是对中国人的技巧呢,还是对制成品的毫无价值。例如,他们能在核桃或者杏核上,刻出一大群栩栩如生的人物、盛大的典礼、庙宇、屋舍、亭台,人物的面孔清晰可辨。一只稍大一些的杏核,能够刻成一只帆船,不但帆缆俱全,而且人物如生,甚至能够辨出蒲席的花纹。这还不够,船舱的门户可以开合,推开之后可以看到里面坐着一个小人。这样一件成品该值多少钱呢?花上五六元钱,可以买到几大串,像买面包圈一样!
看到这里,读者不会无动于衷吧?所谓的“国宝”,凝聚着的是劳动者无用的生命!我们记得“广东官员”,也记得“慈禧60岁生日”,但就是无从知道雕刻“清·紫檀嵌珐琅楼船”的那位可怜人。这样的“国宝”,我们实在不忍心欣赏。勤劳智慧的劳动者,为统治阶级贡献了“国宝”,自己仍然一无所有。冈察洛夫到达上海时,正赶上小刀会起义,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