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康:黄桂秋下海、拜师的风波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1924年,18岁的黄桂秋手执北京汇文中学高中毕业证书,兴冲冲地走进河泊厂家门,看见父亲黄枉亭正在算帐,叫了一声“爸”未敢开言,就垂手侍立一旁,待乃父开口问及学校之事,才双手递上文凭,父见文凭后面的优异成绩,不禁喜上眉梢,说了声:“还算有出息”,他不大表扬儿子的。接着问:“今后有什么打算?”黄说“同学之父要介绍我入电话局任职。”父说:“那也好,电话局倒是个好单位。”黄仍不走,父问:“还有什么事么?”黄硬着头皮说:“我那同学喜唱丑角,要我陪他客串一出《苏三起解》。”乃父此时正在兴头上,随口说:“玩玩票未尝不可,但千万别当戏子。”玩票要花钱,有了家长的支持就不怕了,于是黄桂秋以“青绮客”之名,在当时北京的浙慈会馆演出了一出《苏三起解》,不想他那清脆甜润的嗓音一鸣惊人,引起了行家们的瞩目,一致认为是探好苗子,纷纷鼓励他正式拜师深造。当黄向父提出要下海时,乃父激怒了,狠狠地打了他一记耳光说:“你甘心当戏子,辱没我家门,真没出息,给我滚。”黄个性很强,为了学戏竟然违背父意离家而去,一面在电话局工作,一面托人觅良师。
经廊房头条庆丰堂饭庄经理赵汉卿先生介绍,携黄晋见青衣宗师陈德霖,陈氏是该饭庄的常客,听了赵的介绍,又面试了一下黄的嗓音,再看他那眉清目秀的面孔和端端正正的举止,心中已经有了七分谱,准备收这个关门弟子了。
仅隔一天,那位唱小丑的同学来约他,告知其父很欣赏他的嗓子,今天特来接他去拜会“通天教主”王瑶卿先生,黄当然不能不去。在王家宽畅的四合院中,黄拜见了慕名已久的王先生。王问了黄三个问题:“1.你家境富裕,为什么偏要下海唱戏,2.你觉得自己有本钱(指嗓子)吗?3.你看过我哪些戏?有什么体会?”黄说:“家父坚决反对我下海唱戏,我认为这是世俗之见,看低伶人,像大爷您,不是到处受人尊重吗?我并不认为唱戏的就卑下,而是唱戏者本身先要自重,而后人重之,所谓树正哪怕影子歪。”第二个问题:“我认为自己有本钱,但必须经名师的熏陶指点,才能有所成就。”最后一个问题:“我看过您很多戏,如《十三妹》、《虹霓关》、《南天门》……最大的体会就是您把自己融进戏中,把人物演活了,所以演什么像什么。”王氏听后频频点头,认为“孺子可教也”。
几乎同时,黄收到两位介绍人的回音“同意收你为徒”这可使黄为难了,到底拜谁呢?于是请教一位清室皇族,对方认为黄的嗓音宜宗陈唱正工青衣,而王则兼重刀马和花旦,这样黄就决定拜在陈氏门下。而这时王也在准备写收黄为徒的帖子,忽然接到陈德霖率弟子黄桂秋的请帖,对此自然不满,但对亦师亦友的陈氏却又无可奈何,黄也无法向王解释,使王心中总有一个疙瘩,这也是造成黄桂秋后来定居上海的原因之一。
中国演员 2013-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