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的前夜
公元710年7月21日,25岁的临淄王李隆基做了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
那年的6月,唐中宗李显暴亡,流言说是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毒死了皇帝,妻子和女儿合谋,害死了自己的丈夫和父亲。
韦后迫不及待地将5岁的李重茂推到了帝位,开始临朝摄政,韦氏族人则占据了宫廷内外多个关键职位,大唐的第二个武则天呼之欲出。
其时的李隆基,如同高平陵事变前的司马师,阴养了无数死士,有一群死不旋踵的亲信。
他决心诛杀韦后集团,不让大唐江山再次落入异姓手中。
年轻的临淄王得到几位重要盟友的支持,比如他的姑姑太平公主、兵部侍郎崔日用,以及驻守宫门的羽林军将领等。
行事那晚,夜空中流星散落如雪。
他们冲入禁宫,迅雷般诛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韦后集团自此土崩瓦解。
次日胜局已定,李隆基这才将事由告知父亲李旦。父亲流着眼泪对儿子说,全靠你,大唐社稷才得以保全。
三日后,李旦登上帝位,李隆基被立为太子。李旦只做了二年的皇帝,便将皇位禅让给太子,是为唐玄宗。
又过了一年,玄宗诛杀了太平公主。
自此,结束了多年的庙堂动荡,政权终于归一,大唐由是翻开了新的一页。
初登帝位,玄宗做得非常不错。
在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一众贤能的辅佐下,开启了长达四十余年的大唐盛世。
从一个维度可以管中窥豹,太宗贞观十三年全国人口1230万,到了玄宗天宝十四年,人口剧增到5300万。
此般恢弘盛世,杜甫曾由衷地感叹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四海臣服,万国来朝,大唐的荣耀到达了极致。
此时的玄宗,大约是50岁的年纪,盛世积累下的巨大声誉,让他变得极其自满。
开始沉溺于享乐,不再那么费心操持国事。
他宠信武惠妃,听其谗言,一天之内杀死了三个亲生儿子,包括太子李瑛。
武惠妃死后,又马不停蹄地将儿子李瑁妃子杨玉环招入宫中,八年后,封为贵妃。
玄宗年纪越大,权欲愈强,也就愈发地猜忌。
他精于权术,最擅长的做法,与后世的嘉靖一样,便是挑拨一派来斗争另一派,皇帝居中,时刻做着权力平衡。
哪怕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太子李亨也不例外。
太子不到四十岁,已然须发皆白,在父亲巨大的阴影中,过着谨小慎微的日子。
太子掌管着部分军权和财政,辅国资政的必然过程,皇帝却是不放心,纵容宰相李林甫打压太子。
太子和宰相斗争的过程里,慢慢落了下风,身边亲信渐次被贬,甚至为了不受牵连,被迫与两位太子妃离婚。
皇帝冷眼旁观,丝毫没有伸出援手的意思。
李林甫死后,玄宗起用了一位新的宰相,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
这位宰相掌权后,却把矛头对准一位边将,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
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的矛盾,一来是两人互相忌恨,二来也是皇帝权力平衡的结果,用杨国忠来制衡安禄山。
终于,如日中天的杨国忠,决心好好惩戒一把安禄山。
唐朝初期的兵役制度为府兵制。
民众中有自愿当兵者,政府择优录取后,会免掉这户人家的租庸调,集合一千二百人后,形成一个府,设立在军事要地。
这些府兵自己种地养活自己,不用国家提供口粮。府兵由都尉负责训练,但都尉不行军打仗。
中央同时设有十六个卫,每个卫都有大将军。
若有战事,大将军带府兵出征。战事结束,将军归卫,士兵回府。
到了玄宗时代,府兵制已经名存实亡,主要的原因是均田制被破坏,土地兼并加剧。
没有土地,府兵们都得饿死。
于是,逐渐改制为募兵,租用职业军人,为国家征战。
好处很明显,战斗力强,成本低,以及建制灵活,战时集结,战后原地解散。
突厥、吐蕃、吐谷浑、奚、契丹依旧是大患,边境便一直要陈列大军。
随着大唐疆域的扩大,经济日趋发达,募兵对象渐渐转为了胡人,胡人性价比更高。
以及,募兵的主体也从中央转为了地方,地方长官自行花钱雇佣军人。
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向中央索要财政权和人事权,藩镇节度使由是兴起。
玄宗年间,大唐有十大节度使。
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卢、陇右、剑南、岭南,其中,安禄山身兼三使,最为势大。
玄宗皇帝一边宠信安禄山,一边提防安禄山。
总体来说,还是宠信大于提防。
安禄山第一次见太子李亨时,拒不下跪,说太子是什么官,凭什么要我下跪。
皇帝解释说,太子就是以后的皇帝,你未来的主子啊。
安禄山说,我心里只有一个皇帝,那便是陛下你了,不知道还有什么储君太子。
皇帝听了心里美滋滋,益爱之。
安禄山逐渐势大,玄宗心里自然是有过权衡。
不用安禄山,用别人就更放心么?说起来,还是这位憨憨看着更踏实。
而且,李林甫在位时,将安禄山吃得死死的。
行伍出身的安禄山,看见阴恻恻的李林甫,便是一身冷汗,丝毫不敢造次。
李林甫去世后,打压安禄山的任务,便落在了杨国忠身上。
杨国忠为了弄死安禄山,使出的法子便是,捏造安禄山要造反。
按照后世的说法,安禄山已经有了谋反的实力和野心,但当时其实并没有立刻造反的打算。
“安禄山专制三道,阴蓄异志,殆将十年,以上待之厚,欲俟上晏驾然后作乱”。
老皇帝待他不错,他想等玄宗死后,太子继位,再造反。
反正,安禄山和太子的关系,早已经破裂了。
最开始,杨国忠经常在皇帝面前,说安禄山要造反。
皇帝一笑了之,并不放在心里。
但说的次数多了,安禄山却是越来越紧张。
帝王心思最是猜忌,尤其是玄宗,翻起脸来,六亲不认,一言不合,连自己亲生儿子都能杀了。
杨国忠接着清算安禄山的外围,朝中多位与他有关联的官员,或杀或贬,让安禄山元气大伤。
偏偏这个时候,玄宗下旨,让安禄山来长安,理由是约请他来参加其子安庆宗的婚礼。
安禄山不敢去,又不敢不去,只得称病。
到了七月,安禄山上表朝廷,要献三千马匹。朝廷回复,先等等,冬天再说。
至此,皇帝与安禄山已然互相生疑。
安禄山呢,体重三百多斤,糖尿病晚期,也没几天可活了,放眼望去,周围没几个能打的,说不得,就真的反了吧?
后来皇帝圣旨来了,安禄山索性也不跪了,只淡淡地说,皇帝身体还好吧,又说了一句,马不献亦可,十月我去京师。
使者惶恐地回到长安,说,安禄山只怕是真的要犯了啊!
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以清君侧为由,举兵叛唐。
而在此时,55岁的王维依旧如往常一样准时进宫上班,同样55岁的李白正在江南游山玩水,44岁的杜甫则刚刚赶回奉先家中。
凛冬将至,无数人的命运为之剧变,他们却并不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