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黟堂藏秦国及秦代陶文
童衍方先生题字
唐存才先生因嗜书法篆刻艺术而注意古人之文字遗迹,养成金石之癖,于战国陶文尤为留心,十余年来搜集了大量古陶文精品。今选其尤精者数品,彙为一编,公诸同好,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唐先生虽由艺术出发而喜爱古陶文,经过多年的摩挲鉴赏和深入钻研,已经成为古陶文研究的专家,从《步黟堂藏战国陶文综述》一文,即可窥见其功力之深厚。其所藏陶文不但都有研究价值,而且颇多未见于各种古陶文著录书之品(即各种著录书所收皆无与之同文者)。
——裘锡圭
秦国在战国时期以商鞅变法,中央高度集权的统治管理方式,使得秦国国力强盛,东进与诸国开战,所向披靡,于公元前221年最终统一全国。
秦代陶文
歩黟堂
陕地霸城门遗址
学者对秦陶文研究较早的是镇江摹庐陈直,著《关中秦汉陶录》等,西安袁仲一著《秦陶文新编》,以考古发掘所出的大量秦陶文实例考释,为当今秦陶文研究集大成者。对于区别秦国和秦代陶文,王恩田依据考古发掘,提出“四、六字亭市陶文和咸阳宫出土的陶文属战国时代,而秦始皇墓区出土的陶文属於秦代。”从已出土的陶文看,战国中晚期及秦王朝时期的陶文出土地点以秦始皇陵园及秦都咸阳地区出土数量最多,其次是秦阿房宫遗址、西安南郊秦人墓地、秦东陵区等。
陕地民间采集藏陶与之基本吻合,步黟堂藏陕地秦国与秦陶文二十多品,“咸亭完里丹器”为完整陶豆,陶文抑印在豆盘中央,与袁仲一《秦陶文新编》著秦都咸阳作坊遗址出土完整陶钵抑印相同,为秦国所制,原藏梁谿纯白斋。
“大匠得”陶文出秦阿房宫遗址,袁仲一考秦三字印记约占总数百之二成,故传世极少,此陶文与《秦陶文新编》相同,唯尺寸略微些,笔者以为应是不同批次烧造温度的差异产生的陶器收缩不同所致。
“四右六”陶文抑印在云纹半瓦的筒身上,典型的战国文字特征即秦国时制,未见著录,故而极为珍稀。“咸屈大夸”也是秦国陶文,已著仅见“咸屈小夸”陶文,此未见著录。“大五十五”、“大五十四”“大十四”等陶文,袁仲一《秦陶文新编》中“宫廿六”、“大四”考释“宫”为“宫司空”、“大”为“大匠”省文。根椐秦中央官署制陶作坊陶文的一般规律,在官署名后为制陶工匠名。
因而“廿六”、“四”应为陶工编号或代号。陈直《关中秦汉陶录》考若“宫廿三”、“大五十八”等,凡有“大”与“宫”字样者皆未央宫大殿之物,以现出瓦片相校,最多之数至六十八,疑指瓦行或房间而言。以今天考古的成果而言,此说似有商榷。另外,步黟堂藏云纹半瓦抑印“大匠”陶文,“咸屈里通”、“咸蒲里奇”、“咸阳亭久”、“北司”、“乐”字等陶文皆是秦陶文中常见品种。
秦国陶文是战国列国中最能体现出规范性的种类,也反映中央集权意志在秦地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影响,这种规范所带来的经典性与示范性成为汉时官私印章乃至后二千年篆刻艺术创作发展最为重要的思想指导和形式楷模。
《步黟堂藏战国陶文遗珍》书影
以上文字图片资料均出自唐存才先生编著《步黟堂藏战国陶文遗珍》。图文由唐存才先生提供,编辑此文时文字有删节。
作者简介:
唐存才:字子穆,生于一九六二年一月,斋号步黟堂,师从海上童衍方先生。现为西泠印社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编著:《步黟堂藏石刻造像遗珍》、《步黟堂藏战国陶文遗珍》、《黄士陵》、《黄士陵印举》、《来楚生印举》、《茶与茶艺鉴赏》、《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吴昌硕》、《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来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