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一个甲骨文奖10万千年前的蠢字被破译,字形简单到没有人信。2018年的时候才得到了解决。复旦大学史学家蒋玉斌在此年发表了一篇名为《释甲骨金文的“蠢”——兼论相关问题》的论文,将“蠢”字的甲骨文源起真相揭
自仓颉造字以来,中华汉字诞生至今已经有6000余年的历史了。从现在发现的诸多文物来看,目前最早的成系统的汉字,就是主要出现在商代的甲骨文了。而基本上现在的中国汉字,追根溯源之下都可以找到甲骨文的源头。
大图模式按照当时的研究,最早的“蠢”字出现了两种,一种是分别是西周籀文与西周篆书。籀文当中的“蠢”字,乃是半包围的上下结构,上部是“载”字的上方结构,下部是“春”字的古字,整合起来就是(虫子)踏春而来蠢蠢欲动的意思,因此“蠢”乃是一个会意字。而这一点,在西周篆书的“蠢”字当中,有着更加明显的特征。根据《说文解字》记载,西周篆书中的“蠢”字,上部是草头,中间是日光,下方则是两个“虫”的甲骨文古字,意思就是春日放暖,虫儿蠢动的意思,会意而为“蠢”字。
大图模式而到了秦汉时期,“蠢”字发生了隶变简化,变成了上“春”下“虫”的结构,跟现在的“蠢”字已经别无二致。而在这段演化过程中,“蠢”字的意义也开始由动词逐渐转变成为了形容词。因为虫子蠕动的动作是缓慢而笨拙的,因此一开始有着春日到来万物复苏,连虫儿都开始蠢蠢欲动之意的“蠢”字,到了后来就慢慢成为了“笨拙”、“愚钝”的意思,跟现在的用法基本一致了,比如说东汉思想家王充的《论衡》之中,有“时人愚蠢,不知相绳责也”,这里面的“蠢”,就已经是一个贬义之词了。
大图模式而这个问题,直到2018年的时候才得到了解决。复旦大学史学家蒋玉斌在此年发表了一篇名为《释甲骨金文的“蠢”——兼论相关问题》的论文,将“蠢”字的甲骨文源起真相揭开了,为此他还获得了10万元的奖金。蒋玉斌研究了几十年的殷墟甲骨文和金文等等古汉字,在纷繁复杂的文字海洋中找到了“蠢”字的源出,那就是“屯”字。他在一块甲骨之上,破译出来两个短语,分别为“屯盂方”跟“屯淮夷”。
大图模式当然,这个结论并不只是依照字义猜测,而且还跟字形演变有关。首先,“屯”的古字,其实是一个犹如春草嫩芽的图案,并且着重强调了种子春芽扎根破土的意思,因此“屯”的古字下面有一短横,就是土地地面的意思。因此,“屯”一开始还是“春”的古字,毕竟春天就意味着生根发芽。但是后来“屯”跟“春”走上了不同的演变道路,“春”在后续的甲骨文中更加强调了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的春日特征,因此在后来的春的古字当中,不仅在中间有“屯”的原型,还加上了更多的草木与一个“太阳”的图案,表示在暖阳之下春天伊始的意思。
大图模式接下来说回“蠢”字,“蠢”其实就是“春”字跟“虫”字结合而成的汉字。而“春”字本身有发源于“屯”字,因此“蠢”字的发源,其实也就是屯字。而无论在西周籀文还是金文之中,我们都能发现“蠢”的古字的复杂结构里,有“屯”的结构。比如西周篆书的“蠢”的古字,就是上面两个“屮”,中间一个“屯”,底下一个“日”和两个“虫”组合而成。
大图模式而从“蠢”字的演变过程,我们也能够看到中文汉字源远流长的历史,丰富有趣的演变历程,以及背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汉字不仅是我国文明、历史和文化传承的工具,更是我国文明、文化和历史的直接载体和象征,我们应当珍惜和深入了解我们的汉字,才能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中华文化的璀璨与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