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老爱幼必须以公共托育+养老服务为“依托”

育邻梦

生命,被赋予了繁殖功能+生长周期+小部分损伤自愈能力的自然物质组合形态,每种自然生命生命都必须依赖自然创设的“生态食物链”才能获得维持生命体征的营养补给,而且每种自然生命诞生之初都必须从亲代那里继承基本生理特征、获得第一份生长营养补给。

人类,自然生命体系中最具智慧的高等级哺乳动物,自然生命体系中唯有人类进化出了抽象社会文明成果、唯有人类具备通过大规模同类分工协作改造自然物质组合形态的本领、唯有人类通过驯化栽种植物+驯服圈养动物改善了自我食物供给结构、唯有人类通过冶炼重组自然物质创造了劳动生产工具......因此,人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创造出了特立独行的智慧财产继承体制——教陪。

出生之时不能自己寻找食物、不会使用人类信息交换工具【语言】、无法控制自己的身躯......人类婴儿是自然生命体系中出生之时最初级的生命形态,同时人类还是自然生命体系中成长发育+生理功能衰减最缓慢的动物族群,人类个体生命旅程中有近半时间需要在亲代或子代的照料下实现完全生活自理。因为,人类社会现代法令规定15岁【根据各国司法界定的不同,全世界法定成人年龄从15岁到21岁不等,我国规定18岁以上、体力+智力发育正常的的人为完全民事行为成年人】以下为未成年人、60岁以上为退休老人【我国法定退休年龄为60岁,而我国人平均寿命已达78岁,即绝大多数人从退休到离世至少要有18年以上的时间】。

尊老爱幼必须以公共托育+养老服务为依托

自主行为判断能力缺失、不能独自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起居、日常生活容易受外部事物干扰......是童年孩子和暮年老人最大的共同特点。因此,人类自原始祖先部落开始就会刻意挑选同胞照顾同族孩子和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并因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光荣传统。然而,以市场经济为中心搭建起来现代社会分工协作体制,貌似遗忘了孩子和老人与青壮年劳动者之间存在的生存需求差异。越来越繁华的城镇,留给孩子和老人自由生活的空间却越来越小;人类社会分工协作体制越来越完善,留给青壮年父母抚育子女+赡养老人的时间却越来越少。

人类社会文明成果越积淀涵盖的领域越宽广,留待孩子们“学以备用”的成智慧知识成果越来越多。因此,单个家庭独自养育子女实现多样化成长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比如正常上学时间内,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体育+美术等全科作业辅导极少有家长能够独自完成;假期不参加班课的孩子便只能在家看电视或者玩虚拟电子游戏,这不仅导致孩子们的视力逐年下降并且还会影响孩子们的综合身心发育,比如长期宅家里的孩子几乎没有社交能力、长期被封闭的孩子成长学业压力得不到释放而变得抑郁、长期缺乏锻炼的身体越来越肥胖......

聪明的老人都不敢主动请缨为子女带孙、童年成长“假期综合症”、生儿育女没有直接社会分工协作价值......巨大的生育压力之下,逼迫一向崇尚“多子多孙多福”的华夏儿女都不得不选择主动节育。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比2010年的3.10人减少0.48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已经处于新中国成立以来、非自然灾害年的历史最低水平。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聚焦“一老一小”领域扩大养老托育服务有效供给,提升服务质量,完善服务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要求。2021年6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十四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和托育建设实施方案》。籍此标志着我国家庭生儿育女+赡养老人从此被提升为国家发展建设的核心战略,换句话说就是以后家庭生儿育女+赡养老人不仅是家事更是国事。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文明礼仪。工业信息化社会,践行尊老爱幼更需要物质基础支撑,需要从城乡规划设计层面做足老年+童年友好型社会配套设施建设的功课。因为,完善公共托育+养老服务社会尊老爱幼才有“抓手”,幼有所育+老有所养才有“依托”。

育邻人的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一套以邻里互助方式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即社区邻里教育服务生态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