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皇祖地,紫气东来:精美的辽宁博物馆清代文物展
明朝末年,建州女真在辽宁东部山区不断发展壮大,拉开了明清鼎革的序幕。女真杰出首领努尔哈赤及其继承者皇太极,经过五十余年的奋战,由辽左一隅,长驱西进,开创大清王朝三百年基业。康雍乾时期,清政府灭南明、平三藩、收台湾、定新疆,成功抵制沙俄的入侵,迎来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康乾盛世。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有清一代,辽宁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全面发展,繁荣富庶程度远超前代。康熙、乾隆等皇帝先后数次东巡祭祖,其间,盛京城(今沈阳)又几经重修扩建,更加雄伟壮观,彰显陪都的繁华与皇家气派。
世居白山黑水的女真民族,沉寂近四百年后再度崛起。天命元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抚顺关外的苏子河畔登基称汗,定国号为金,史称“后金”。其子皇太极继位后,改族称为满洲(简称满),改国号为大清,厉行改革,使满族走向强大。顺治元年(1644年),满族入主中原,建立起空前大一统的专制帝国。作为清王朝开国肇基之地,辽宁的地位进一步提升,由地区性的行政首府逐步向全国第二大政治中心过渡。
清政府从维护政权统治出发,对各种宗教均予大力扶持,辽宁地区依然是多种宗教并存。为了“恩养”蒙古诸部,“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清朝对于蒙人所信仰的喇嘛教格外推崇。有清一代,辽宁兴建了为数众多的喇嘛庙、塔,成为喇嘛教的东方圣地。清朝以宗教思想构筑起一座无形的长城,彻底改变了渔猎民族、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对立的格局。
清朝统治者积极吸纳汉文化,入关前,努尔哈赤、皇太极即于兴京(今赫图阿拉)、盛京(今沈阳)等地建文庙、祭孔子,在研读经史、寻求治国之道的同时,也意在消弭文化上的隔膜。此外,新老满文的创制以及满文翻译与著作的出现,都极大地促进了满汉之间的文化交流,为清朝统治全国奠定了文化基础。康乾时期,大批文化流人的到来,使辽宁出现了边塞诗、地方志与纪行笔记的创作高潮。在中原文化的熏陶下,满汉文明相互影响,民族间融合日益加深。
清代皇帝的龙袍属于吉服范畴,比朝服、衮服等礼服略次一等,是皇帝在重大吉庆节日、筵宴以及祭祀活动时穿着的礼服。清代龙袍以黄色为主,有时帝后也会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定制其喜欢的龙袍颜色,有酱香、红色、蓝色、米黄、藕荷等二十多种颜色。龙袍上不仅有龙纹这一具有强烈专属色彩的纹饰,还绣有以五彩云纹、蝙蝠纹、十二章等吉样图案。这件龙袍石蓝缎地,领、袖片边缘绣金线,肩、前后心正龙各一,襟有行龙四,间绣五彩云蝠八宝纹,下摆加立水纹,集织绣工艺之大成,反映了封建集权社会的正统审美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