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烫,冒着烟火气的名字,热情似火,不甘岑寂。
天热得也似着火,但它跟高温、汽水儿、背心短裤却也格外般配。
在海口“土著”聚居的城中村里开了23年,没点儿东西的人还真不敢这么干。
当你还穿梭在巷子里寻觅时,一股热辣的香气就扑面而来,丝毫由不得你抗拒,将你连人带口水就引入一家不起眼的小店面。位于海口海甸岛人民东里的“小小麻辣烫”,不好定位、不好停车、没有固定休息日,却好像永远在排队,无论哪个时间来都要等座儿。
不知是从何时起,周边的水吧就被聪明的食客变成了“小小麻辣烫”的外延,想找座儿的食客点几杯饮料,就把香味儿铺得周边几家店都统一了去。与可爱无关,“小小麻辣烫”得名于店面的局促,56平方米的民房,除了明暗两厨和装满食材的联排大冰柜,就只能摆下6张方桌。一进门,就能看到革大哥和小娜姐在“噗噗”咕嘟着香气的大锅前忙活,身后围着一圈排队的食客,手中选好的各色食材等着“泡”不同口味的汤。店里的汤底有两种口味,除了川渝的香辣味儿外,原味清汤可以供不吃辣的食客选择,如果想两种口味都尝尝,也可以把串儿分两拨煮。麻辣汤底由革大哥自己配料调味炒制,仅中药材就多达38味,且冬夏配方不同。此外,底料中还要用到两种辣椒、两种豆瓣、三种油以及他个人发明的"秘方"。革大哥说,他家的麻辣烫吃完不上火,且衣服上不会沾染浓重的油烟味儿,都得益于他的“独门秘方”。
到了炒料的日子,从早上7点开始,300多斤的各色香料、中药材,即便是直径1.4米的大锅也要分两次才能炒完,一直到晚上7点,这项大工程才算收尾。革大哥笑着说,炒料是技术和经验的结合,很难做得好。火大了会糊,火小了不宜储存,火候掌握得好,不仅味道上乘,底料还可以经久不坏,即便天天帮工的自家女儿也暂未习得这项技能。麻辣锅和清汤锅都用的是鸡骨、猪骨吊出来的高汤,从早熬到晚,清汤锅虽然不用炒制的底料,却也并不简单,醇厚浓郁、久经回味的鲜香是出自革大哥的另一单“秘方”。
琳琅满目的食材被串得整整齐齐,塞满了两个冰柜,除了常见的麻辣烫种类,还有新鲜的猪脑、鸭血和老板自己炸的酥肉可以选择。素菜、荤菜和丸子类共有60多种,想吃什么就自己选了放筐里,怎么搭配、辣或不辣依然是你说了算,20块钱就能享受“麻辣烫自由”。如果吃不了麻辣但又贪恋那一口“刺激”的食客,可以交待老板在清汤煮出的菜品上浇上一勺辣汤,二合一的味道也是没得说。菜品上桌,先别急着吃,店里的二号“秘密武器”——蒜蓉油就该上场了。蒜头油、陈醋、生抽、芝麻油、花椒油、海南辣椒酱、油炸干辣椒……干碟、油碟同时满足,每个人都能搭配出自己喜欢的蘸料,几十块钱的麻辣烫也能吃出“仪式感”。
蒜蓉油里也有革大哥的“秘方”,从一大碗蒜蓉油看得出店家的诚意,不限量随便用,只要食客爱吃老板丝毫不小气。
两勺蒜蓉油、一勺辣椒酱、少许酱油和花椒油,麻辣烫瞬间升华,配上适合自己的辣度,香气扑鼻,抑制不住口水。还有辣椒粉的辛辣调料做干碟,带着刺激的辛辣口感,美味在舌尖上肆意舞蹈的感觉实在不要太赞。麻辣烫的标配是冰镇豆奶,在被辣得要“喷火”时,喝上一口,舌头立马就得到了解放。
革大哥是重庆人,1992年来到海南做厨师,1998年至今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这家“小小麻辣烫”里度过。革大哥手机里的200多个电话号码,也只是老客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熟客没有联系方式也叫不出名字,甚至从来没有聊过天,却习惯了三不五时就要来光顾这家小店。小敏就是老客之一,中学时在附近读书就开始来光顾,现在有了孩子也还是忘不了这口儿时的味道。说到底,冒菜是一个人的火锅,火锅是一群人的冒菜,串串香是带签的麻辣烫,麻辣烫是不带签的串串香。
吃麻辣烫是很随性的生活方式,不必过于讲究,坐在路边的小矮凳上,穿着背心甚至打赤膊,吃的时候也不用装腔作势,更不谈什么“餐桌礼仪”。在麻辣烫面前,吃的就是一个随意,更代表了一种草根美食情结。“吃点麻辣烫,打点小麻将”,也不失为一种豁达的生活哲学。
吃饱喝足后,在悠长交错的巷子中漫步,到隔壁巷子买上一杯“网红”菠萝冰,作为今日份进食的完美收尾。纵然也有饱食一顿之后担心今日卡路里摄入是否爆表的焦虑,但那份专属于路边摊的热闹与喧嚣,和一个人唆食时的快感,还是令人欲罢不能。
P.s.想去尝试的朋友请注意营业时间:中午12点半到晚上8点半,别跑空哦~
📍海口市美兰区人民东里295号
“地图版深夜爱报社”上线
用最短的时间替你解决
“吃什么”的问题!
近70家社长领着兄弟姐妹们
一家一家探过的店
全部打包发给你
享用攻略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