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校园应急救护培训势在必行
郑山海
近日,为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联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学校应急救护工作的通知》,要求高度重视学校应急救护工作,扎实推进学生应急救护知识技能普及行动,加大教职员工救护培训力度,加强救护服务阵地建设。
少年强则中国强,健康中国首先要健康青少年。应急救护培训从学生做起,可谓抓住了要害。长期以来,实操性的技能培养,如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护培训在学校里并不常见,如此现状潜伏着一定隐患。
校园是未成年人最集中的地方,他们活泼好动,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防范意识,常常不能正确预见行为的后果,容易受到意外伤害。同时,由于他们的自我防范能力较差,也让他们容易成为被伤害的对象。一些意外事件的发生也说明,校园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确实存在一定不足。这一方面源于在一些地方,个别学校并没有过多关注学生的社会实际生存技能,另一方面也与一些校园存在设备老化和缺乏应急救护培训有关。因此,增强校园里的救护力量势在必行。
对于突发事件的救援,要特别强调及时性。早期的规范治疗经常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早期的应急救护虽然也需要规范,其实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技能。所以,将救援前置,让救援的知识和技能从医院走向社会、走到更多群体中,是提高整个社会应急救援能力、减少灾害伤害最有效的办法。
很多救护技能最需要的是快速、准确和自信。而这些能力的获得,依靠的是长期有效的专业培训。由于这些技能不经常被用到、重复性差,因此即便接受培训也容易忘记,这就需要培训具有系统性和持续性,让这些技能成为每个人的本能。比如,对于气道内的突发性异物窒息,因意外导致的呼吸心跳暂停、外伤性出血,许多人会觉得是非常高深的技能,但对于一个接受过培训的人来说,其实可以很轻松应对化解。
学校作为一个组织性较强的地方,在开展救护培训方面有很好的先天优势。因为救护很多时候是一种集体行动,体现的是分工合作和相互支持的精神。从这个方面来讲,在学校里开展救护培训,也是对学生进行奉献精神和团结意识的教育。通过集体组织、加强训练,不断重复和体会相关知识与技能,让这种技能真正融入学生的本能之中。当然,做好校园救护培训工作,还应有相应的救护设备,如心肺复苏机、电除颤仪等。生命无小事,救护是关键,让救护培训走进校园,客观而言是保障生命健康的重要举措。
(作者系医生)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