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为政篇(23)

一原文为政第二2.23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试解】子张问:“老师,您可以预测一下未来十代的情况吗?”老师告诉子弟:“先王们选择了为政以德,为此制订了一些礼仪制度,从而民风淳朴,天下太平。这些礼仪制度传到了今天,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和听到。从这些礼仪制度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殷朝是沿袭了夏朝的礼仪制度的,其中废除和增加的,现在是可考而知的;周朝是沿袭了殷朝的礼仪制度的,其中所废除和增加的,现在也是可以知道的。在这千年的朝代更迭之中,礼仪制度之中不变的是仁德,是天子、君王、臣民各自的定分之心;变动的,是一些与时代和自然环境不相一致的部分,这些都属于人类可以把握的经验层面的内容。我想今后继承先王的'为政仁德’的时代还会出现的,这样的话,就是一百代以后,'邦国安定、民众乐业’的盛世之象,我也是可以预知到的。”二释字因《说文》:因:就也。从囗大。徐锴曰:“《左传》曰:植有礼,因重固。能大者,众围就之。”《洪武正韵》:因:托也,由也,仍也,就也。“因”的字形像人进入洞穴之中,反映人类早期的穴居生活。因而有就近,凭借,引申后有沿袭、原因、根据、原因、因为等义。损《说文》:损:减也。从手员声。《正字通》:损:《说文》减也。又卦名,又失也,贬也,伤也。“损”字形采用“手”作边旁,“员”作声旁。表示钟鼎损,故表示捣毁、破坏钟鼎等贵重器皿。引申为破坏、伤害、减少等意思。益《说文》:益:饶也。从水、皿。皿,益之意也。《正字通》:益:增也,进也,饶也,又卦名。益字字形是向容器里加水,水满后溢出。引申有增加、增长、好处等义。三素说前面老师强调 “仁德”在为政中的重要,教导子弟们要努力地修德在身,修德就须从孝做起,并告诫子弟们孝是智慧的,不是盲目损己的不违如愚,而是择善而从之的智慧,接着老师诲人不倦地教导子弟们如何择善,如何而从。在修得仁德在身之后,就可以实践自己的仁德理念,就可以己立而立人,己达而达人,就可以让仁德之道安邦富民,实现天下大治的盛世景象。接着老师又耐心教导子弟,虽然修德在身,但是在天下大乱之世,流氓无赖霸道之时,需要坚守自己的定分,守卫自己的仁德底线,从自身做起,从诚信做起,尽己之力,期望重回邦治民安的“为政以德”的年代。老师的教诲,子弟们应该都有所熟悉而明白的。可是在春秋之时,礼崩乐坏已有一些时日,子弟们难免会对老师的信仰有所怀疑,就会自然而然地提出一些疑问。本章是弟子了张的询问,子张问:“老师,您教导我们的为政要以仁德,这些我们明白,也践行了。您具体教导了我们的修行次第,我们也能做到。您要求我们要有定分之心,要诚信,我们也能做好。但是这么多年了,您老也努力了,可是当今的天下还是被一群无赖流氓霸占着。天下太平,国安民乐的仁德时代还会不会重回人间?老师,您可以预测一下未来十代的情况吗?”老师告诉子弟:“先王们选择了为政以德,为此制订了一些礼仪制度,从而民风淳朴,天下太平。这些礼仪制度传到了今天,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和听到。从这些礼仪制度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殷朝是沿袭了夏朝的礼仪制度的,其中废除和增加的,现在是可考而知的;周朝是沿袭了殷朝的礼仪制度的,其中所废除和增加的,现在也是可以知道的。在这千年的朝代更迭之中,礼仪制度之中不变的是仁德,是天子、君王、臣民各自的定分之心;变动的,是一些与时代和自然环境不相一致的部分,这些都属于人类可以把握的经验层面的内容。我想今后继承先王的'为政仁德’的时代还会出现的,这样的话,就是一百代以后,'邦国安定、民众乐业’的盛世之象,我也是可以预知到的。”从老师和弟子的对话之中,我们可以感悟到弟子的无奈之情,在无奈之中还夹杂着一点失望,而老师却是对未来充满着信心的,这种信心来自于对仁德大道的把握,来自于对圣人“知时、识时”的智慧,因此老师的教导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老师之教导的言外之音:“子张呀,把眼界放远点吧,即便十世以后,仁德之大道还不行之于天下,那在百世之后呢?百世之后仁德之大道肯定还会行之于天下的啊!”本章需要注意的是:孔子已经明白研究历史可以鉴往知来。孔子已经认识到了因果链,知往是因,知来是果,鉴过往可以推知未来。因此子张问之未来,孔子先言之既往,而推测之未来。这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老师的逻辑推导。孔子的言行之中已将经验层面的知识和非经验的知识进行了区分。礼仪制度是有着经验层面的外表的,而礼仪制度背后的实质却是非经验的形而上的仁德之道。孔子时代天下虽乱,但是孔子心中的仁德之大道还存,并且孔子坚信春秋之乱只是暂时的失德之乱,而仁德之大道却是永久的正道。在百世的时间维度上,短暂的失道能算什么呢!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先圣先知的那种自觉,那种痴心的智慧。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