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至难其心明——《论语》悟读【279】
明察秋毫,饱览春光。
《论语》第十二篇第六章:
【原文】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zèn,诬陷或中伤),肤受之愬(sù,诬告),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译文】
子张问怎样做才算明智。先生说:像水润物般的坏话,像切肤般的诽谤,在他前面行不通,可算是明智了。像水浸润般的谮言,像切肤般的诽谤,在他前面行不通,可算是有远见了。
【悟读】
明察秋毫,洞若观火。
纷纷扰扰之世界,无论对人,抑或对事,都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
何谓“明”?明智,明白,明察秋毫。老子的解释是“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左传》说:“知贤之谓明。”《春秋》:“明者知贤不肖,分明黑白也。”不论对事,还是对人,看得清楚,想得明白,大概可以算“明”了。
本章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别人无法诽谤诬告自己;二是自己不会听信别人的诽谤诬告。第一种情况下,自己把该做的都做了,诽谤诬告就不会起作用;第二种情况下,自己把该想到的都想到了,诽谤诬告就不会起作用。
世人往往难逃“自欺欺人被人欺人”的人生三部曲,生而为人,或多或少有着虚伪的一面,于是有人抱怨我们仿佛活在一个谎言的世界里。没有根据的流言,没有根据的学说,没有根据的事情,没有根据的计谋,没有根据的赞誉,没有根据的诬告等等,无不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毋庸置疑,没有一双慧眼,谎言对我们的杀伤力是无比巨大的。
人生至难其心明,谣言当止于智者。
真正的智者,往往可以根据事物的开始推演出事物的结果。他们从事物的源头上进行规避,明辨是非,趋利避害,心怀坦荡,德高行远,这也是人类生存之道。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