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子罕篇(二十二)
01
原 文
子罕第九
09.22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02
释 解
孔老师说:“仁德君子应该从'苗而不秀,秀而不实’中洞悉天命的无常和偶然,体察生命有终点的必然。对自己未来人生之命运怀着一颗敬畏谨慎之心。应当知道未来的岁月时光,一定会让个体的生命活力衰退而不如今天这样旺盛健壮。明白了这些道理以后,自会泰然自若地对待生命的无常和偶然,自会理解颜回的孜孜以求的不止之心,自会放下仕禄名利贪乐的虚妄之心,生发无终点的崇仁向道之心。这样即使到了四十、五十岁还没有世俗的声名成就,也没有什么可值得心生担忧的了。”
03
释 字
生
《说文》:生:进也。象艸木生出土上。凡生之属皆从生。所庚切。
《玉篇》:生:产也。进也。起也。出也。
汉字“生”甲骨文像地上生出草木之形。本义指草木生长,引申指生育,出生,或指生产,发生。又引申指活着,生存,或指生命。
来(來)
《说文》:來:周所受瑞麦来麰。一来二缝,象芒朿之形。天所来也,故为行来之来。《诗》曰:“诒我来麰。”凡来之属皆从来。洛哀切。
《玉篇》:來:力该切,来麰,瑞麦也,行来也,归也。又力载切,勤也。
汉字“来”甲骨文像长有麦穗芒朿的小麦植株之形。张哲认为:“盖'麦’字为全麦连根之象形,'来’字乃生长于地面之麦状,乃从地面观察之象形。殷代'麦’、'来’二字字形上已有分别。”马叙伦认为:“古来麦字止作来,假借为行来之来,后为借义所专。别作麳䅘,而来之本义废矣。”《说文》“天所来也,故为行来之来”,是说麦子是周先祖受天所赐,这与传说“麦自天来”相符合。农学考古结论,小麦的原产地在西亚的幼发拉底河流域,距今已有9000年的栽培史,中国的小麦来自西域。本义指小麦。殷周之际,“来”从“麰来”之义衍为“往来”之义,再衍为“来日”之义。
04
素 说
前一章通过“苗而不秀有矣夫”、“秀而不实有矣夫”的譬喻,让“进德修行”的弟子把握颜回的不幸早夭是无法预知,无法把握的天命之偶然,仁德君子决不会因为意外的存在而放弃对仁德大道的依从,同时告知弟子崇仁向道是天道和人性使然,不是为了仕禄名利诱惑而追寻,仕禄名利只是崇仁向道的副产品,体悟颜回“不隋”、“进”、“不止”的精进和不息所追求的是达天道、通人道、德善合一的完满。本章承接前章无法把握预知天命的偶然性,对崇仁向道的弟子进行教导,教导弟子天命无常的偶然其实质是有终点的生命之必然,面对生命终点的必然,仁德君子一方面要要有对天命的敬畏之心,一方面要知道自身生命的终点在未来一定会发生,作为仁德君子放下世俗的名声利禄,从无终点的顺道崇仁实践中享受“顺从一日,得一日之乐”的孔颜之乐。老师说:“仁德君子应该从'苗而不秀,秀而不实’中洞悉天命的无常和偶然,体察生命有终点的必然。对自己未来人生之命运怀着一颗敬畏谨慎之心。应当知道未来的岁月时光,一定会让个体的生命活力衰退而不如今天这样旺盛健壮。明白了这些道理以后,自会泰然自若地对待生命的无常和偶然,自会理解颜回的孜孜以求的不止之心,自会放下仕禄名利贪乐的虚妄之心,生发无终点的崇仁向道之心。这样即使到了四十、五十岁还没有世俗的声名成就,也没有什么可值得心生担忧的了。”
本章需要注意的有两点:一是对“后生”的解读,通常人们都将“后生”理解成“年轻人”,“后生可畏”解读成“对年轻人要重视,不能轻看年轻人”。这种解读只是将本章进行了孤立后对字面的解读。如果结合前章“苗而不秀”的譬喻,“后生”应该是从此往后的人生之意,即指未来的生命历程,因此“可畏”应该是对无常的天命的敬畏。因此我将此句解读成“仁德君子对未来岁月无常岁月的天命心生敬畏”。二是对“焉知来者之不如今”的解读,通常解读“焉知”是“怎么知道”,“来者”即指“后生”,我将“焉”当成了连词,理解成 “应当知道未来岁月生命一定会衰退,不如今日之充满活力健壮”。我这样解读可以将前面几章和本章串联一致,从而可以感觉到《论语》编者境界之高远,对孔子的仁道修行教诲体悟之深。体悟到得道者孔子的教导之一贯。
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