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三章《宠辱两忘》悟读述杂【13】

01

原文

宠辱若惊(好似惊怕),贵大患若身(贵重大患看得像身体一样重要)。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底下的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莫大的祸患)者,为(因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02

诗解

人生所执功利名,
浮云过处烟云轻。
宠辱两忘贵自身,
与道通神心自宁。

03

悟读

涵养冲虚便是身世学问,
省除烦恼何等心性安和。

老子本章指出了“宠辱若惊”的名利观。受辱固然不好,而受宠也会盈娇宠而败,故要“宠辱若惊”。

世人皆求宠。百姓向官家求宠,下级向上级求宠,到了皇上的位置,还要向老天爷求宠。未宠之时,低三下四,诚惶诚恐;即宠之后,摇尾乞怜,患得患失。“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宠与辱,其实都是人格受到伤害的问题。

“贵大患若身”,意思是太看重小我,太执念小我,即为大患。佛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着了我相,着了我身,则四相全生,万相全有,则名四苦,名一切苦。离一切相,则名一切乐,亦名极乐。

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道家追求的是无我和风轻云淡。

本章老子还强调了“贵身”的思想,即不胡作非为。一个贵身的统治者,才可以寄托天下。

人生悠悠,不在一朝一夕;

岁月漫漫,总有一起一落。

人总是有着丰富的情感,往往容易受到环境以及事情结果的影响,真正的智者,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一般而言,人的最高满足,不是从外界获取的,而是得自于内心。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洛斯有一个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在这一理论中,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五层: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前四层关乎外界。最高层即自我实现的需要,则源自于内心。

人和万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类有心灵生活。人生真正的自我实现,是我们内心对生命的满足感。

西方文化非常强调自我与征服世界,东方文化则重视天人合一,身心和谐

天地与我并生,我与天地合一。也许,我们摆脱不了红尘,却可以多一些天地精神。

倦倦红尘似水流,
悠悠天地永无休。

拈花一笑心常宁,
天地往来复何求。

总之,岁月漫长;然而,可以期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