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杨慎《升庵诗话》的内容和意义(下)
诗歌主题和风格
杨慎对古今诗歌的主题是比较熟悉的,有些是歌咏历史人物。关于西施最后的结局,直到如今也没有真正的定论,但杨慎认为西施可能是沉江死的,最早见于《墨子》这部书中。在唐代诗人皮日休《馆娃宫怀古》中曾经提到了“不知水葬归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意思就是西施是被勾践沉入江中的,而不是与范蠡在一起生活。宋代的政治家王安石也擅长吟诗作赋,其中的“梁王坠马,贾傅自伤;门人泔鱼,曾子垂泪“,就分别引用了《荀子》和《史记》典故,前面的部分引用了贾谊的事迹,他后来成为了梁王的太傅。杨慎觉得王安石作诗挺有意思,“此老善用苦人好”,受到了《庄子》用怒字的影响,“山水悲鸣水怒流”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王安石喜欢唐诗的风格和修辞方式,他受到了王维《书事》这首诗歌的启发,写出了这样的句子“山中十日雨,雨晴门始开。坐看苍苔文,欲上人衣来“。杨慎还提到了王维喜欢在诗中使用语助词,结果引来很多人的模仿,有些诗歌给人一种邯郸学步的感觉。杨慎对于描写山水景物的诗歌是比较喜欢的,他提到了“石苔可践”,这个关键的词语。在隋代王无功的诗中提到了“石苔应可践,丛枝幸易攀“这句话,按照杨慎的想法,青色的石苔,非常光滑,岂不是很容易摔跤,实际上可以凭借丛枝上攀上去,这样就不会觉得路比较滑,这大概就是古代人登山和探索景物的经验。正如唐代杜审言的诗歌所说的那样,“攀崖践苔易,迷路出花难“,可见攀岩的运动在那个时代的人看来还是不太容易的,有时候一不留神就会迷路,但是对美丽奇景的欣赏是人类所向往的,即使是杜审言也会跃跃欲试,说不定还会领略到无法想象的景观。
古代诗歌有一些比较少见的典故,或者说是用语,如“石尤风”,这就是逆风,在古代行驶在江中的时候,人们会经常遇到,因此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奇特的名词。如郎士元《留卢秦卿》中提到的“知有前期在,难分此夜中。无将故人酒,不及石尤风,寓意人们遇到逆风就要停住,杨慎认为这首诗歌写得非常好。他还提到了吴地的一个人刊刻唐诗,却不懂得“石尤风”是什么意思,于是改成“古淳风”。杨慎对于四言体的诗歌也很熟悉,他引用了钟嵘《诗品》的内容,“四言文约义广,取效《风雅》,便可多得,每苦文繁意少,故世罕习焉“,就是说四言体的诗歌源于《诗经》,但是对于学习诗歌的人来说,很少有意识的去学习。杨慎认为公孙乘《月赋》是四言诗歌中他最喜欢的作品,其中的诗句“月初皎兮,君子之光。君有礼乐,我有衣裳“。随着时代的发展,四言诗歌逐渐出现在碑文的后面,也就是铭的内容,音韵和谐,文字优美。杨慎觉得江淹的《别赋》,可以说是天然去雕饰,“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在美丽的春景中,显露出作者忧伤的情调,意境的设置如同一幅春景图。杨慎还提到了唐代孟郊《四婵娟》的诗歌,“花婵娟,泛春泉,竹婵娟,笼晓烟,雪婵娟,不长妍,月婵娟,真可怜“。杨慎认为孟郊的这首诗歌可以说是文辞华美艳丽,具有古乐府的风格和余韵。杨慎还令人描绘了一幅这样的绘画,就是《四世婵娟图》。
杨慎对古代的诗歌有着较高的欣赏水平,如他提到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首诗歌充满着美学的意境,如同一幅山水画,有残阳,有半江的碧水,呈现出色彩鲜艳的画面,如同晕染成的一样。古代诗歌是怎样摹绘情感,如杨慎提到的《九歌》,“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予兮目成“,文笔自然洒脱,却随意的点出这一美好的场景。还有陶渊明的《闲情赋》“瞬美目以流盼,含言笑而不分“,曲尽丽情,深入妖冶之姿态。米芾的书法深为世人所重视和赞赏,但他的诗歌也别有一番趣味,如《望海楼》,“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遵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