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多福寺
多福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北24公里处的崛围山之巅,建于唐代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原名崛围教寺,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之一,唐宋两代香火很盛。宋末毁于战火,明洪武年间重建,是晋王宗室的重要礼佛之所,弘治年间(公元 1488年-1505年)改名多福寺。后又多次重修。
进入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千佛殿由南而北,鳞次列于中轴线上,构成三进院落。两旁钟鼓楼、配殿、禅堂布局严整。山门与天王殿合一,内塑哼哈二将和四大天王。天王殿对面这座大殿便是寺院的主建筑大雄宝殿。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四周围廊,前后出檐均有明柱,屋顶四周琉璃剪边,宏伟而瑰丽。殿内供奉三佛四菩萨,中间是释迦牟尼佛,两边是药师佛和弥陀佛,普贤、观音、文殊三位菩萨分立三佛之前,另在释迦佛背后还有一尊倒坐观音。大殿墙壁绘有84幅连环画,反映释迦牟尼佛的生平事迹,画法娴熟,线条流畅,着色讲究,立体感强,形象逼真,是难得的明代壁画精品。
二进院主体建筑藏经楼是一上阁下洞的双层复合体,六根大柱把上下紧紧连在一起,浑然天成,相得益彰,洞名乘息洞,阁曰文殊阁,洞门石柱上淋漓酣畅的墨迹为傅山先生手书,颇为珍贵,最东边洞内有傅山塑像。藏经楼东侧的红叶洞,傅山先生曾在此读书行医治病,洞顶殿内神龛内三尊菩萨像为后塑。藏经楼西侧龙王殿内有龙王塑像,殿前水井即为文殊菩萨所赐"龙池"。
三进院的主建筑千佛殿高居全寺最上部,殿内供三世佛、四大菩萨,三面墙壁共有870多尊佛像。殿前牡丹池内原有500多年前的牡丹,可惜毁于动乱年代。
现存山门、钟楼、大雄宝殿、文殊阁、藏经楼、东西垛殿等殿宇7处。大雄宝殿为主殿,规模宏伟,并有壁画84幅与一些塑像,均为明代遗物。寺内有霜红龛,为明末清初太原著名学者傅山隐居处。唯寺前山巅砖塔,仍是宋代原构。寺内有霜红龛,为明末清初太原著名学者傅山隐居处。多福寺在山顶小峪之中,缓缓清流,过寺前蜿蜒而下,潺潺作响,极富古刹风趣。
寺内山墙有明代立粉贴金彩绘的佛传壁画84幅,描写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画面生动、色彩艳丽,为明代寺观壁画中的精品。
崛围山风景区位于市区西北24公里处。山势陡峻,松柏遍野,春日山花竞放,秋来红叶满山。"崛围红叶"是太原著名风景之一。寺庙坐北朝南,处于松柏、山峦包围之中。 寺前东南山峰顶处,宋建七级舍利砖塔巍然耸立,登塔可俯瞰太原城全景。寺内的红叶洞,在二进院藏经楼下,是思想家傅山先生读书处。寺东南方有山岩,岩下即"珍珠坡",原是僧人担水和信士礼佛的岩石古道。现砌成340 多级石磴,是游人从山下登坡游山的最佳路线。上坡攀登到山岩顶,有六角七层舍利风水宝塔,站在塔基上东望,晋阳大地尽收眼底。西眺,古松分列南北山坡,"南松北柏"是崛围奇观之一。松林中有傅山隐居的"七松庵"。
山崖腰间有净土大佛寺 。据碑文记载 ,汉时土山崩裂,裂陷成洞,洞内土丘形似佛,高可10丈。传为"山崩佛现",乃"净土之因缘",因名。寺始建于北齐,金泰和五年(1205)重建,分前后两院。前院主建筑大佛阁东西向,单坡二层重檐歇山顶楼阁,是明嘉靖二十年(1541)重建的,没有勾栏,登阁可参观大佛的全方位。入阁进洞,洞深25米,宽7米,前部石碑林立,后部是石胎泥塑大佛,高10余米,称"土堂大佛",也是八景之一。后院是四合院建筑,南北向,主殿塑三身佛,配殿是十八罗汉朝观音,十大阎王朝地藏,有塑像30余尊,系明清作品。院内残存三棵古柏,虬枝乱舞,长势奇特,叫怪柏"、"神柏"。也是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