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文耀千古,一品余光中……
今天没有废话,就是阅读余光中先生一本书的感触。
前几日与会洲兄弟云小酌,还谈起李白晚年写的这首诗。
我们都认为李白晚年已经悟透人生真谛,所以才可以把彼时心境写得如此沉静空灵。
那一刻,李白知道敬亭山才是真正懂得他的人,山与人之间这种默契,不是诗人矫情,而实在是诗人彻悟了人与自然的本质。
读到余光中老师讲中国诗人,特别认同他别出心裁的对中国诗人的一个归纳——自作多情——建筑在深厚文化修养和高超文字技巧之上的多情,门槛太高,很少有人企及这个境界。
李白是为数不多的达到这个境界的诗人之一。
余光中老师还提到苏轼和杨万里,这几位都是中国诗歌史上开宗立派的人物,各自流传千古的诗句太多了。
毫无疑问,读书必须要读学养深厚具有真知灼见之人之作,才会带来更具价值的启发和思考。
那些所谓的畅销快餐文字,几乎没有这种功效。
值得细细品味的古诗,除了那些平实如口语却又美妙绝伦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就是类似李商隐这首诗歌一样的古诗,品读有味,让人心有戚戚身心愉悦,却不好恰如其分的剖解,正如梁启超所言。
我想,这才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归根结底,真正经典诗歌,更重要的功能就是让人有共鸣受震动,既可给人带来无法描摹的美的熏陶,也可给人带来深刻的惆怅甚至感同身受的痛苦体验。
这样一想,诗言志,归根结底也还是抒情,人有七情六欲,诉诸于文字,自然也体现为七情六欲,而不是单一赞美和歌唱。
带着“政治化”的有色眼罩来肢解诗歌,要么是犬儒,要么是走狗,从来不是正常正经的读者。
关于古典与浪漫的解析,作者的观点非常通透了,看似简单的比对,实际上切中肯綮。没有深厚的学养,没有深邃的思想,无论如何做不出如此通俗易懂的归纳。
我们站在余光中老师这个理论基础上回看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就不能再随波逐流的喊出李白浪漫杜甫古典的陈腔滥调。
我个人认为,李白和杜甫在诗歌创作中都是把古典与浪漫精巧融合在一起的伟大诗人。如果通读李白和杜甫存世之作,相信你也会有同样的感触。
一些水平有限的所谓文学评论家,最喜欢在拾人牙慧的基础上给某位作家贴标签,李白和杜甫都是被贴得最厉害的古代作家。
我昨天说过,一旦带着“政治化”的有色眼罩来肢解诗歌,这些操刀者要么是犬儒,要么是走狗,从来都不是什么正经的读者,更不会是正经的评论家。
古今中外,没有什么不同。
另外,余光中老师也无意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阅读《论语》的思路。
这个思路就在文中这段话里,希望你也有所体会。
忽略“浪漫”的标签性质,用余光中老师的观点来阅读李白,实在符合李白的生平。
从碎叶到蜀国,从蜀国到中原,在李白的成长中,他所到之处皆为异域。
李白将异域色彩反衬在历史的沧桑感之上,创造了独属于他自己的大气张扬纵横捭阖的诗文。
没有谁可以抵抗思乡之情的侵袭,李白也不可以。晚年病困潦倒,思乡是一味药,李白在阳春三月的异域,想起家乡,肝肠寸断。
这些文字里面的沧桑,细细品味让人忍不住眼泪。
从一本书到另一本书,从一个人到另外一个人,就像从一条路通往另一条路……余光中老师这本书,真的带来太多启发。
欢迎留言评论,评论最走心的一位,开哥赠送这本书。
2021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