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屡次被打脸,曹爽的权势却越来越大,司马懿必须要低调了!

曹爽的这次伐蜀行动,以彻底失败告终了,曹爽更不爽了,因为经过这次事件以后,他更清楚自己同司马懿的差距了。

人有的时候就是这样,身边有一个高手,大家都觉得他高,自己也认为他很高,可是,心里总会隐隐约约的觉得,我又没有跟他比过,既然没比过,那就还是有可能不比他差的,多多少少还存在着一点希望。可如果真的交手了,或者间接的比较过了,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高手都要高过你一头,自然会产生一种真实的挫败感。当然了,对于这种挫败感,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应对举动的。

曹爽是这样应对的,就在伐蜀失败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45年的八月,曹爽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废除了两个兵营,分别是中垒营和中坚营,而后把这两个营的兵马交给自己的弟弟曹羲来统领。

曹爽这样做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通过不断扩大自己的兵权,来应对司马懿给自己造成的恐惧感。不知道司马懿是怎么想的,也许是故意试探曹爽和皇帝曹芳的态度,他上书反对这种行为,还引用了魏明帝时期的规章制度,可曹爽根本就没理会他,把自己想做的事情硬是给做成了。

一年之后,在公元246年的正月,司马懿又一次同曹爽发生了冲突。这次的事情是这样的,孙权按照自己的习惯,又一次发兵北上骚扰魏国,这次他们入侵了魏国的柤中。

当时啊,柤中有上万家的百姓为了逃避兵灾,他们渡过沔水来到了北方。本来啊,沔水的南北两侧都是魏国的地盘,国家是不允许百姓这么大批量迁移的,针对这种情况,司马懿上书表示,这一次情况比较特殊,沔南距离吴军太近了,趋利避害,这是人之常情,如果硬把这些人赶回沔南,搞不好还会把吴军给吸引过来,应该让他们暂时留在北方。

虽然干啥都不如司马懿,可不知道曹爽哪里来的底气,他非要跟司马懿对着干,还说出了一个貌似正确的理由,我们在沔水南岸也是有驻军的,现在最重要的是军队守住沔南,而不是让百姓到北岸避难,应该让他们都回到沔南,大家一起守住地盘,这才是长远之计。

您听听,稍微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能看出来,曹爽这分明就是一个书呆子的思考方式,司马懿肯定不会惯着他了。他反驳曹爽说,按照常理来说,不管是人还是东西,放在安全的地方就安全,放在危险的地方就危险。兵法上说,“成败在于形,安危在于势”,形势才是一切的关键,我们一定要谨慎的对待眼前的形势。把百姓都赶回沔南话,如果吴军用两万人防守沔水,阻挡我军南下的步伐,用三万人同我国沔南的守军对抗牵制,再发兵一万去攻打柤中,我们该怎么去援救那?

司马懿说的很有道理,而且这种道理还不是从书上学来的,这是从无数次实战中得到的经验。可是,司马懿说的越是有道理,曹爽听起来越是不爽,他就硬是不听司马懿的,把北上的百姓都赶回了沔南。

后来发生的一切,完美的验证了司马懿的预言,吴军果然采取措施,攻破了柤中,这里就成了吴国的地盘,魏国本来可以保住的数万百姓,也就这样成为吴国的子民了。

曹爽这么瞎折腾,很多大臣都看不过去了,可他们又没有实力同曹爽对抗,只好来找太傅司马懿,希望他能再站出来说话。这时候的司马懿一点都不着急,他对大家时候,现在这个样子,谁也没办法,大家还是忍一忍,忍不住也要再忍一忍吧!

你别看曹爽频频的犯错误,出昏招,可他还觉得自己怪挺不错的,甚至愈发的过分,想更多的掌握朝廷大权。当时的皇帝曹芳基本就是个摆设,可还有个郭太后在,曹爽多多少少有点忌讳,在心腹何晏、邓飏、丁谧等人的谋划之下,曹爽找了个借口,把郭太后迁到永宁宫,彻底管不着自己了。从此以后,曹爽跟自己的兄弟们掌握了军政大权,党羽遍布朝廷内外,这魏国差不多就成了他们家的了。

面对眼前的这种局面,司马懿也有点担心了,为了让曹爽不对自己生起杀心,在公元247年的五月,司马懿干脆就请了病假,对朝廷大事是一概不问了。

《秦汉三国五百年》第一部,从秦始皇一统天下到汉武帝登基!

《秦汉三国五百年》第二部,汉武帝绚烂夺目的一生!

《秦汉三国五百年》第三部,从霍光到王莽,两代权臣下的西汉!

《秦汉三国五百年》第四部,汉光武帝刘秀的开国之路!

《秦汉三国五百年》第五部,从汉明帝到黄巾军起义!

《秦汉三国五百年》第六部,从黄巾军起义到官渡之战!

《秦汉三国五百年》第七部,从官渡之战到曹丕、刘备称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