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疼痛,治疗下肢静脉炎

举验一

刘某,女,47岁,1987年6月10日诊。

左下肢疼痛2年余,入夜则痛尤甚,难以入睡,且自觉该下肢怕凉。午后足胫部浮肿。

经某医院检查:左下肢血流偏低。其两下肢肤色及皮温度无明显差异。脉左弦、右涩,舌质红暗有瘀斑,苔薄白。

血行瘀滞,不通则痛,故有此证。治以活血通经。

蒲公英20克,紫花地丁15克,桃仁12克,土茯苓20克,广地龙12克,红花10克,川牛膝12克,鸡血藤15克,丹参15克,制乳没各10克,茯苓15克,赤芍12克,熟附片8克,北细辛3克,独活8克

6剂,水煎温服,每日1剂。

6月17日二诊:药后下肢疼痛明显减轻,夜间已能入睡。怕凉亦减,午后下肢未见浮肿。脉弦缓,右寸弱,舌暗苔薄白。

前方加减。

炙黄芪25克,蒲公英20克,地丁20克,连翘12克,金银花12克,全当归15克,丹参15克,广地龙12克,路路通10克,红花12克,川牛膝12克,北细辛5克,独活10克,云茯苓12克,熟附片12克

6剂,煎服法同前。药后诸症悉除。

举验一,下肢疼痛属于血行瘀滞的证候是很明显的,如舌暗有瘀斑、脉涩等,参考原检查血流偏低,亦当属不通而痛之象,又其左脉弦,则是疼痛的脉象表现。

治法以活血通经为主,而诸证悉除,正是《素问·举痛论》“通则不痛”之理。

方中之所以用蒲公英及紫花地丁等清热解毒类药物,是因其舌质虽暗,但仍偏红,恐其内蕴毒热之故。

然而血得温则行,遇寒则凝,是以又用熟附子温阳、细辛通经;用茯苓、独活者,意在使药行于下肢,令浊气渗利而出。其余诸药皆为活血通经之品,俾血和经通而痛除。

我们用此类方药治疗下肢静脉炎,亦每获良效。

此病例为门诊患者,近期疗效显著,但不曾长期随访,亦未知其下肢血流变化情况。然而其证属阴,病在血脉之中却是无疑的。

“痛”与“痒”的分证,虽均有寒热虚实之别,但概括言之则痛以实证、寒证为多,而痒以热证、虚证常见,且痒之部位多居于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