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师学艺的年代
01
每次回老家,总看到村庄里有很多中老年人每天骑着电瓶车或者摩托车,去市里上班。
他们从事的工作主要是在工地上制模板,刮大白,油漆,瓦工等活,没有技术的就做大工,驮水泥,工资最低的是小工,技术含量低,人人可以替代。
邱秋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年轻时是做木匠工作,在我的记忆里,他家总是有好几个徒弟帮干农活,是村里人人羡慕的对象。那个年代带徒弟的师傅们可真是风光无限,徒弟一学学三年,还得帮师傅家干大小各种活,犹如是卖身在师傅家,就为学点手艺。
02
过去酷暑季节的搞双抢,不仅徒弟自己去帮师傅下田地干,甚至徒弟的父母都得去帮忙。一年三节,过生日得当祖宗老爹爹供着,平常家里做点好吃的也会先送份给师傅品尝,真是卑微低下,稍没做好,挨打挨骂都是家常便饭。也可以说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吧!
还有些过分的师傅,为了徒弟死心塌地多干杂活,呆满三年,核心技术都是不让徒弟看到,教会一个徒弟,饿死一个师傅,这是那年代流行的话。
在八九十年代,手艺人做上门工都是享受贵宾待遇,平常家里舍不得吃的都拿出来孝敬,好茶好饭好酒招待。
我是在99年学习缝纫手艺,但时间已缩短为一年,不是以往的三年。我的师傅是我们镇的四大美女之一,身高1.72米,气质高贵优雅,带了我们七个师姊妹(我最小),店里订做各种款式的衣服,西服,女装等等。
店里还带有布匹和窗帘销售,她做的衣服在镇上算比较时髦的,不定期会推出新花样,这在当年算比较有超前思想的人。
我家卖了头大肥猪,帮我投资买了台缝纫机,还交了一百元学费,开始了拜师学艺的时光。
开始去就是帮拆拆整整,挑脚边之类,一年到头都得帮师傅家干家务活,她大女儿要帮忙接送,照看,帮洗澡,小女儿要人喂奶等。
师傅家的地板,得要我们几个小徒弟拖,有时趴在地上一点点擦,一大家子衣服要我们洗。还要帮烧饭,看店,真正学做衣的时间没有一点点。只会拼裤缝,做窗帘,床单之类。很多衣服都从没上过手。
03
那个年代都这样,我师傅倒并不过分,只是如今已没有这样的情况了。
当社会发展到后面,各种机械化,流水化操作的出现,再没有几个行业做徒弟要做三年了,更不需要在师傅家做牛做马似的啥得干。
等我外出打工后发现,很多工厂直接收零基础的学徒工,边做边学,还有钱拿。一上来学习踩电平车,没有缝纫机基础并不影响,这样一年下来多少还能赚上几千元。流水线掌握了基本功,再换工序,换厂中接触到不同款式服装,最后自然而然的啥都学会了。
我两个妹妹就没有学缝纫机,直接进厂,练习几天后就能有收入,小妹第一年去就比大部分老工人还多,她手脚快,干活利索。
想想自己真是亏,顺亏反亏加起来就是两三年,外出后又学一年平车,而那几年正是我家最艰难的时期,真是啥好事没赶上啊!
有个文友,90年跟他师傅学油漆学大半年一分钱没有,每天就是磨砂纸,冬天手指甲都磨没了,他师傅帮人家油漆家具,门窗,师傅油漆配颜色时还不让他看,每次配颜色都把他支走,到过完年师傅没活了,你走吧。
后来他跟老乡出去慢慢自学,加上自己刻苦钻研,有时候厂家培训,现在一家跨国公司,专业从事油漆装潢,防水工程工作,援外项目工程,国际承包工程,去过美洲,澳洲,非洲等国家,现在还在非洲国家带黑人工作,发展很不错。
任何行业同师傅学的永远只是入门级,要想专业技术好,还是自身要刻苦钻研。
时代在向前发展,落后的,不符合人性化的都将被淘汰,这年头网络发达,让我们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不用托人带出门打工,自己可以随时找工作,换工作。
所有行业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升级迭代,现在再没有听见几个人要去买缝纫机,学裁缝的了。木匠行业多已是半成品,拼凑下就好,压根不需要过去那多人工复杂工序;油漆工也是一样,木产品出厂就已漆好了。
无论是欧洲还是中国,都经历过师徒传承的落后时代,那时技术进步非常慢。后来,课堂教学普及,工厂统一培训普及,机械化工具的出现,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那种拜师学艺(一学三年)的年代,是属于时代的产物,再见啦!
感恩时代的进步!
-作者-
齐帆齐,安庆市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自媒体人,自由写作者。
掌阅、当当、微博官方认证大V作者,新华网签约作者。多平台人气作者。
文章曾发《人民网》《哲思》《皖江在线》《女友》杂志报刊等。新书《追梦路上,让灵魂发光》已经全国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