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金险到底是养老神器还是智商税

这是我们第562次相遇在老张的后院

年金险,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险种。

一些销售们宣传年金险稳定收益,可以用来养老,但很多消费者觉得年金险收益根本跑不赢通胀,纯粹就是养活保险公司的智商税。

到底怎么看待年金险?到底是养老神器还是智商税?

今天就详细聊聊年金险。

/01/ 年金险到底是什么?

年金险,虽然名字是保险,实际是个“储蓄型”产品,风险杠杆很低,几乎没有,其保障责任和寿险一样,仅限于身故(有时候包括全残),因此,讨论其保障内容意义不大,本质是储蓄型资产配置。

我们在讨论年金险好坏之前,先看看年金险长什么样子,直接用数据说话。

我们随便选取一款“最单纯的”产品举个例子,真的只是举个例子。

假如老张今年30岁,他决定,每年投入10000元到这个年金险中去,连续投10年(也就是年缴费1万元,缴费期10年),同时决定从60岁开始领取年金,那么这个年金险可以做到:

  1. 从60岁起,每年领取9323.80元
  2. 只要老张还健在,可以一直领取下去
  3. 这张年金险一直有现金价值,哪怕在不断领取,仍然具有现金价值
  4. 如果老张身故,那么这张年金险保单的现金价值将作为身故保额一次性赔付

这里面有5个数字,年缴保费,缴费期限,开始领取年龄,每年领取金额和现金价值。

将缴费金额按年累加得到一个缴费总额,将每年领取的金额也累加得到一个领取总额。因为现金价值是可以通过退保获得,那么老张实际获得的权益就是累计领取总额+当前现金价值,我们称为总权益。

累计缴纳保费:每年缴纳1万元,缴费10年,老张在39岁的时候完成最后一笔缴费,合计缴费10万元,所以累计缴纳保费在39岁后不再变化,变成一条直线。

累计领取年金:60岁开始领取,固定金额9323.80元一年,所以累计领取年金曲线从60岁开始,是一条固定斜率的斜线

有意思的地方是现金价值和总权益。

现金价值:从投保后开始逐步提升,在38岁的时候超越已交保费,之后以一个稳定的速度提升到60岁,从60岁后,因为开始领取,现金价值开始缩小,但缩小速度小于领取速度,到最后也没归零。

总权益:也就是现金价值+累计领取年金,数字上一直在提升。不过总权益曲线的斜率似乎比领取金额的斜率低一些,原因很简单,因为领取后的资金不再产生利息,所以利息增加值会变小,导致斜率缓慢降低。

如果老张在85岁时仍然健在,那么他一共领取了年金242418.8元,保单现金价值187539.4元,合计权益429958.2元,大约是所交保费(10万元)的4倍多一些。

以上数字全部体现在合同中,没有任何浮动部分,不会发生任何变化。简单来说,是可以变相理解为一张特殊的储蓄单,和银行储蓄的区别在于,“利率”被固定下来了,表现为合同上的领取金额和现金价值。

接下来问题来了,这玩意能跑赢通胀?

根本不用算,肯定跑不赢通胀。

既然这玩意根本跑不赢通胀,难道不是交给保险公司的智商税么?

/02/ 到底如何看待年金险,到底是不是智商税?

其实不光是年金险,应该说:所有无风险收益都不可能跑赢通胀,这是经济原理决定的,产品怎么设计都不可能突破,除非有人做慈善。

当年银保监会叫停内部IRR为4.025%的年金险,就是怕保险公司以后付不出利息,造成经营风险。核心在于:银保监会认为,长期来看,无风险利率要下行,而年金险的利率是固化在合同中的,不能动。

那么年金险到底是什么?

年金险只是长期固定利率储蓄,到期领取,其作用只是作为家庭资产配置的一部分。这一部分配置后,长期不用打理,固定收益,不会波动,相当于有个兜底。

所以,将年金险作为养老神器是过度宣传,反过来,认为年金险干不过通胀就毫无价值则是搞错评判标准。

/03/ 年金险里也有“花头”

刚刚拿来举例的年金险是比较“单纯”的,那么,还有“不单纯”的?

没错,主要在领取方式上,具体来说就是将固定领取金额变成每年递增的领取金额,形成前低后高的“翘尾巴”形态。

老规矩,直接上图

同样是30岁的老张,同样是每年缴纳1万元,缴纳10年,这条曲线是这样的:

和“单纯”的年金险产品一样,缴纳金额部分在39岁后不再变化。由于每年领取金额会增加,所以当年领取金额在图上是底部的一条略微上扬的曲线,但由于每年增加,累计领取金额会是一条明显上扬的曲线,而现金价值同样会在开始领取后逐步降低,但一开始降低较慢,到105岁会归零。

同样的,将累计领取金额+现金价值作为总权益来看的话,将会是最上面一条“翘尾巴”的曲线。

看上去很夸张,但是注意很坐标上的年龄,仔细看,快速上扬部分在85岁以后……

如果我们截取85岁时的数据,那么累计领取金额为338430.8,当年现金价值为183058.40,合计权益为521489.20元,大约是累计缴纳保费的5倍多。

还记得刚才“单纯”年金险在85岁时的总权益么?是所交保费的4倍多一点。

所以,和刚才“单纯”的年金险数据比较一下,在85岁,确实比“单纯”的年金险权益更高,还高不少。如果单纯从数字上看,领取金额递增的年金险的总权益,是在70岁的时候超过“单纯”年金险的。

但是,这个数字直接比较并不公平,因为单纯年金险已经领取的现金,在70岁的时候,是远远大于这个递增型年金险的,其实更早变现了,如果考虑资金的时间成本的话,其实并不能这么比。简单来说就是70岁的时候的10000元和85岁时候的10000元是不相等的,一个道理。

所以,对于这种变形来说,核心是将资金领取时间延后,这样年纪大的时候,所获的利息会更多一些。

但是,这马上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如果我运气不好,活的不够久呢?钱没领上多少年,后面尾巴翘上去那段已经和我没关系了……

所以,有些产品在领取规则上多了一个补充约定,即:保证领取规则

所谓保证领取是指,开始领取后,如果在保证领取年限内,不幸身故了,那么没领取的一次性赔付给受益人。

比如保证领取25年,老张选择从60岁开始领取,万一不幸70岁身故了,剩下15年一次性赔付出来。

同时要补充一句,保证领取条款只管身故,退保他可不“保证领取”,想通过退保,一次性将保证领取年限内的年金一次性领出来是不行的。

/04/ 如果我要给自己挑选一款年金险,考虑哪些因素?

1、 确定保费和缴费年限,翻译为白话就是每年存多少钱,连续存多少年

年金险是先确定保费再算保额的,并不是重疾险那种确定保额之后算出一个保费,所以年金险的保费规模完全由家庭财务情况决定,简单来说就是家里每年可以有多少钱分配到这个资产配置项中去。

缴费年限的考虑也和重疾险不同,年金险是相对短一点比较好。

重疾险拉长缴费期限是为了抬升杠杆,年金险则相反,缩短缴费期限是为了更早开始计息,所以如果是一笔准备好的资金投入到年金险,完全可以选择一次性缴费,也就是趸交。

如果选择稍微长一点的缴费计划,也不是不行,目的是为了分配好以后若干年的资金计划,将储蓄金额抬高一些。

2、 在领取金额和现金价值两个数字上做选择

由于年金险在保险公司内部精算的时候,核心IRR指标大家是差不多的,所以总权益不会相差太大,重点区别在于,有些产品领取金额大,现金价值小,有些则相反,领取金额不大,但是现金价值很高。

选择的原则是要回答一个问题:这年金险的主要主要用途是为了做自己养老补充还是为了留个下一代?注意,是主要用途。

如果是自己用为主,那么选择领取金额高的,如果是选择留个下一代为主,那么选择现金价值高但领取金额稍低的产品。

补充一句,如果完全是用来留给后代的,自己大概率是不用,只是以防万一,那么年金险不是最佳选择,终身寿险才是。

3、 是想早点领钱还是等年纪大的时候多拿一点?

由于年金险内部IRR固定,领取越早,前期领取金额越大,所产生的利息就越少,后期年纪大了之后的领取金额和现金价值就会相应低一些。年金险一般开始领取年龄是可以选择的,男性最早一般在60岁,女性最早一般在55岁,可以往后选择,比如65岁开始领取。越晚领取,领取金额一定会更高。这个策略选择必须考虑自身的养老金情况和其他资产配置情况,甚至,子女年龄都是考虑因素之一。

总结下来一句话,搞清楚自己要什么,不能光看介绍资料,尤其是里面的一些百分比数字,一定要看实际金额表格,自己算一下,结合自己情况,做一下对比。

/05/ 年金险有替代产品么?

同样为了实现兼顾养老和传承的资产配置,只有年金险一个选择?

当然不是,终身寿险也可以做到,无论是增额终身寿险还是定额终身寿险都可以,策略和重点稍有区别。

但是有个问题,终身寿险,不是不死不赔钱么?

没错,确实不死不赔钱,但是没说不能提取,可以通过部分退保实现领取的,不是买完以后只要人还在就是铁板一块,并不是这样的。限于篇幅,终身寿险的话题就不展开了,点到为止。

为什么上面没有提到定期寿险?

是的,确实没提到,不是光因为定期寿险是消费型,更重要的是定期寿险是为了应对“早年身故”风险而设计的高杠杆产品,虽然保障责任也是身故,但是和年金险,终身寿险根本不是一类产品,不能放在一起讨论,别看名字里面都有“寿险”两个字。这也是我非常反对将定期寿险定义为“性价比高”的原因,不是一类东西,无法对比。

/06/ 核心内容总结

  1. 年金险有几个关键数字,缴费金额,缴费年限,开始领取年龄,每年领取金额和现金价值
  2. 年金险的作用是长期稳定“储蓄”,到期领取,只是资产配置的一种,既不是养老神器,也别指望跑赢通胀
  3. 年金险的一些变形主要是将固定领取金额改为增量领取金额,增加保证领取年限等,无边不离其中,最后还是落到第1点提到的几个数字指标上
  4. 选择年金险要考虑自身情况,包括可投入的资金(缴费金额和缴费年限),主要目的是自己领取养老还是传承,想早点开始领取还是年纪大多拿一点。这几个因素在不同产品里面有不同侧重点,尤其是结合“变形”的情况,选择的时候一定要自己算清楚
  5. 终身寿险,不管是定额终身寿险还是增额终身寿险,都可以作为年金险的替代品,侧重点稍有区别,但定期寿险不是此类产品,放在一起对比没有意义。
(0)

相关推荐

  • 英年早婚后,我才知道的养老大法!

    Hi,我是小鹿,一个90后保险打工人~ 自从人口普查数据出来后,我就一直在想一个问题--90后的养老困境究竟是什么? 最近几天终于算是想清楚了,也和你们聊一聊. 对我自己来说,养老困境在于以下2点. ...

  • 中韩尊耀一生增额寿怎么样?值得买吗?

    最近,十步收到后台读者咨询,想了解中韩人寿的尊耀一生增额寿险怎么样,今天,十步给大家测评一下这款产品. 尊耀一生保额每年按3.8%复利递增,初始保额很高,但实际收益却一般,到底值不值得购买,快跟十步一 ...

  • 爱心守护神2.0升级上线!新旧版本哪款更值得入手?

    用保险理财,除了大家熟悉的年金险,增额终身寿险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作为优秀的现金流规划工具,目前热销的产品包括国联益利多.和泰增多多.爱心人寿守护神等.   而其中,以高收益.返本快而备受喜爱的爱 ...

  • 【十步读财】光明一生养老金,有2个亮点值得注意!

    现在的年轻夫妻都面临一个难题,要养7口人! 除了各自的父母,最少还有一个小孩要养,两个人的工资要掰成七份用. 如果父母自己有养老金的,经济压力会小一些. 我们这代人更独立,养儿防老,不存在的!说白了, ...

  • 月底一批优质储蓄险又双叒停售了,怎样入手?

    ◎本文作者 | 乔木 版权声明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 T博士教你买保险(ID:DrTbaoxian) 转载联系  微信ID:DrTbaoxian02 3月底又有一批收益较好的储蓄险要停售了,涉及到的有不 ...

  • 增额终身寿险防坑指南,附手抄作业一份

    前几天,接到了一个很特别的"保险需求": 一位阿姨,很在意自己的保险能不能在留下一笔"身后钱".因为她年纪大了,收入偏低,我们就劝她以自己养老为主. 但阿姨很坚 ...

  • 如意尊2.0,信泰又出王炸啦,要买吗?

    亲爱的朋友, 接上一篇,今天继续聊终身寿险的话题. 想给大家说一下,本来想在一篇文章里介绍两个产品,写着写着,发现需要写的内容太多,还是一篇写一个产品,这样看着不烧脑. 终身寿险,值得好好研究分析,我 ...

  • 我们经常提到的终身寿险,原来还能这样“玩”!

    牛年新气象,进入牛年了,唐人保保(威**信:bxzxfrs)的新老客户最近对终身寿险越看越顺眼,咨询保保终身寿险的人原来越多,大多处于理财.养老的目的. 今年是周末,保保写这篇文章,看看大家都喜欢&q ...

  • 延迟退休要来了,养老怎么办?

    延迟退休讲了8年,研究了8年.   这一次是真的要来了!   一旦延迟退休,对我等离退休还有很长距离的打工人,冲击是最大的.   不仅需要工作更长的时间,连社会养老保险也要交更长的时间.交更多的钱, ...

  • 哪些人更适合买增额终身寿险?

    最近,在整个保险市场上,最火的话题莫过于#重疾新规#.但今天要说的一个话题,是除了重疾险之外的另一类保险,在整个2020年,这类保险的受关注度都在持续上升.没错,那就是年金险和增额终身寿险.(重点在最 ...

  • 中荷金生有约,我和富足的老年生活有个幸福的约定

    听说,最近有一款很火的养老金在朋友圈被刷屏了. 无数的保险经纪人都在争先恐后的自购,这幅景象,让我看到了去年4.025%预定利率年金产品停售前的那段疯狂. 究竟是一款什么样的产品,能让卖保险的还没把产 ...

  • 2021年首篇理财险榜单,锁定未来稳稳的幸福!

    理财方式五花八门,例如房产.储蓄.股票.基金.债券.保险等等.  近年来,尤其是经历了2020年的疫情之后,很多家庭的消费观念和资产配置方式发生巨大变化. 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让很多人开始重视储蓄, ...

  • 北京恒爱传世增额寿险怎么样?值得买吗?

    都说理财型保险都是骗人的,其实是对这类保险最大的误解. 理财型保险,一般包含增额终身寿险和年金险. 增额终身寿险结构简单:保障至终身,保额按固定复利递增,现金价值不受时间和市场波动影响,已经在合同中约 ...

  • 一篇长文,聊一聊京哥对理财型产品「终身寿险」的理解

    京哥保,真精算师主笔 只推荐京哥看得上的保险 各位,晚上好.上周一名读者在后台留言,咨询终身寿险.看到回复后,触动了我. 公众号写了快一年,定期寿险写了不少,完全没讲过终身寿险,因为我平常主要写定寿. ...

  • 4.025%的年金险下架后,还有什么王炸产品可以选?

    ◎本文作者 | 陆拾肆 版权声明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 T博士教你买保险(ID:DrTbaoxian) 转载联系  微信ID:DrTbaoxian02 Hi,我是T博士教你买保险公众号(ID:DrTb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