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物质生活远不及今天富足
然而节日的气氛浓郁,人情厚重
过年的感觉
饱满而兴奋,忙碌而温馨
· 1978年春节的全家福,邓忠庭提供
年关将近,家家户户忙碌起来。
粉刷墙面,打扫屋子,采购年货,做粿蒸包,张贴春联,培植水仙花。除夕当天,母亲操办了一桌饭菜,拜过祖先后便“围炉”吃年夜饭。席间,家人把酒言欢,谈天说地,唯独忌说“死”或“了(liǎo)”字。此外,年饭菜式也颇费心思,如食血蚌意为“合倍赚”,食“猪肠蒜”寓意“长命,有存钱”,食“猪肉丸”有“团圆”的意头。
围炉之后,兄姐移桌摆花,糖果装盘,大桔迎宾。
这一天,做家务须步步小心,切忌瓷器破碎,若盘碗不慎落地,道声“岁岁平安”,以此化吉。11点子时一到,一切家务都将结束,意味一年各事圆满收官。此后的数天,家中忌用扫帚,确实需要扫地,也要从外往内收,以免漏财。
零点,父亲把连串的鞭炮缠在竹竿上,点燃后迅速举出窗外。此时,炮声四起,全城陷入轰鸣。入夜,炮声消退,家人在睡梦中进入新年。家中油灯长明,祈求来年财丁兴旺。
初一起早,晚辈向长辈道福,大人给小孩压岁钱。
拜过祖先和土地爷,我们穿上新衣便出了门。此时,街上人来人往,个个脸露喜色,连串的祝语脱口而出。路面铺着厚厚的一层鞭炮纸屑,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烟火的余香,天地彷佛一夜之间换了气度,透着浓浓的温情。
· 1983年春节文艺游行中的汕头感光厂彩车,全南海先生摄
· 1982年春节,外马路观看春节文艺游行的市民,全南海先生摄
· 1982年春节,人民广场围观春节文艺游行的市民,全南海先生摄
· 1981年春节,中山公园露天剧场观看演出的市民,全南海先生摄
这时远处传来喧天锣鼓声,一年一度的花车巡游开始了。
花车造型各异,接二连三,紧随其后的是虎狮队、英歌队和营标队。在人们的簇拥下,巡游队伍浩浩荡荡,化装演员披红挂绿一路走来,表演不断,令人目不暇接。上世纪80年代,电话还未走进平常百姓家,拜年是要相互登门的。以前市区范围不大,居民相对集中,拜年大都步行或以单车代步。出门前,父母亲已把拜年路线计划好,提上大桔(潮州柑),逐户拜年。来到亲友家,主人为客人端上姜薯甜汤,宾主双方相互祝贺,交换大桔。收了红包的小孩兴高采烈,结伴到屋外放鞭炮去了。
奴仔(小孩)放炮,又惊又好( hào )。
点燃引信,紧忙跑开,炮响人欢。对于小孩而言,最兴奋的莫过于放鞭炮了。鞭炮有多种,劲爆的电光炮,会尖叫的飞天鼠,还有满地打转的、带降落伞的。放鞭炮花样也有名堂,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闷罐式和水雷法。
放炮固然好玩,焰火更是壮观。
我家离中山公园不远,可以清楚地看到园内施放的焰火。晚上,沉闷的炮声响起,我便直奔天台。瑰丽而巨大的“菊花”在头顶绽开,仿佛触手可及,众人指着跳着尖叫着,闪烁的火光映红了脸。
不到元宵节,“年”还不算过完。
元宵节,市区各街道都会布置花灯一条街,搭设竹牌坊。草草吃过晚饭,我们便上街看花灯。街上的花灯五光十色,有的小巧别致,里面不停转动,变幻图案;有的造型硕大,声光电并用,能动会叫。这边厢是“金猴奋起千钧棒”,那边厢叫“鲲鹏展翅九万里”。雄鹰拍动着双翼,电眼闪烁,俯视转动的地球,鹰嘴一张一合,朗诵着毛主席诗词《念奴娇·鸟儿问答》: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灯会现场还设灯谜台、讲古台、演艺台和露天电影,赏灯看戏的人们川流不息,人声歌声鼓乐声汇成一曲春日狂欢。
随着价值观的改变,物欲的纠缠
我们重了实惠,轻了人情,淡了年味
· 汕头新貌,陈兴发先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