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四个“尽可能多”,确保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全面地、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是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之一。那么,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在教学例题时,尽可能多让学生先试后评。

例题往往是在复习旧知后进行教学的,由于有了很好的铺垫,所以例题可采用让学生先尝试解答再评讲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学会学习。

比如:教学 “稍复杂的平均数应用题”时,先复习平均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简单平均数应用题(五年级一班40人分成两组参加植树。第一组共植树43棵;第二组共植树77棵。全班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的解题思路。再出示例1“五年级一班分成两组参加植树。第一组18人共植树43棵;第二组22人共植树77棵。全班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两题的异同,分析出数量关系后,让学生尝试求出总数量、总份数,并列式计算。然后,再由师生共同评讲。例2的教学采用同样的方法。

二、在形成知识时,尽可能多让学生归纳总结。

概念、规律等的形成、课堂的小结尽量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这样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比如,在教学 “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逐步演示把一个物体(一块蛋糕、一张长方形纸)、一个计量单位(1米、1小时)、一个整体(4个苹果、6只熊猫)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一份或几份。然后出示“刚才我们把哪些物体分的?怎样分的?取了其中几份?”等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什么是分数。

再如,在课堂小结时,教师可通过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何收获?”之类的提问,组织学生自己总结。通过归纳本课内容,使学生清楚地知道这节课所学习的知识。

三、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让学生进行练习。

传统的教学过程,教师往往一灌到底,把学生简单地视为被动的客体,把人脑当作固定的容器,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思考的独立性。

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要求每位教师转变观念,把教学作为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在 “导”上下功夫,“精讲”上动脑筋,留出足够的时间安排给学生练习。笔者在一次培训会上听到一个故事,说一所重点中学规定每位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起先大家有点不理解,三年后,当家长都愿把子女送到这所学校就读时,校长在记者采访他时说:“没有什么大的诀窍,唯一的诀窍就是规定每堂课的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故事的真实性无从考证,但至少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课堂上,应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把教师的“讲堂”变为学生的“学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四、在解决疑难时,尽可能多让学生思考讨论。

传统教学方式下的教师喜欢 “滿堂灌”、“填鸭式”,而不是开启学生的思维,即使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也总不充分。因为担心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完不成,所以往往是学生还未来得及思考,教师便迫不及待地告诉其结果。结果学生学到的知识是一种“死”的、没有生长点的知识。创新教育提倡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参与式教学,不论哪种方式,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努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上,当学生学习遇到疑难时,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引导学生认真剖析,通过生生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比如,笔者在教学 “圆的面积”时,在复习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和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通过剪、移、拼,转化成长方形)后,教师提出问题“能不能用转化的方法,把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几何图形呢?”让学生4人一组讨论并动手操作,结果学生中有把圆8等份、16等份的,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类似)。接着,笔者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演示了把圆32等份、64等份并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过程,让学生一看便知,越是等分的份数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紧接着,笔者出示一组问题: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什么?拼成的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什么?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所以圆的面积怎样计算?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不一会儿,学生就找到了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总之,课堂上教师应树立学生是主体的观念,想方设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