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楷有些圆头起笔,并不是因为逆入,这不过是颜真卿立笔的手法
常听人说颜真卿楷书不仅采用了篆法,同时采用了隶法。那种圆头的捺笔,形同隶书中的蚕头燕尾。圆头即是隶法,又是篆法,都是逆锋起笔写成的,目的就是为了藏锋。
圆头起笔颜真卿楷书中确实有,不仅颜真卿,所有大师级的书法家的作品中,都有这种圆头。并且不止横画起笔有,竖画起笔也有,甚至撇画、捺画、提画等。这确实是篆隶时期的一种用笔方法,而且所有大师都善于用这种笔法。
颜真卿多宝塔局部
但是,这种圆头却不是逆入画圈得来的。
古人书法,最讲究“势”,用笔要有“笔势”,结字要有“字势”。因为“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很多用笔都要“得势而发”。起笔也不例外,起笔不入纸,便流于油滑。
王僧虔有一句话,“努如植槊,勒若横钉”。这句话说出来,竖努要如同插入(地下)的木矛,横勒要象强力打进(墙体)的铁钉。这样的效果,起笔就要用力,不用力是植不进去,也横不进去的。
颜真卿墨迹自书告身帖中的起笔
九用中有一个用笔法法叫驭锋,“直撞是也,有点连物则明暗筑,'目’'其’是也”。毛笔竖直地直撞下去的墨迹,就是这个圆头起笔。如果是在笔画相连的位置,就叫“暗筑”。直撞下去的目的是为了使笔头蓄势,得势后才能把这种势传递到点画上来。
这个动作就是为了掌握笔顶纸的爆发力,也叫立笔,只有笔立起来了,才算是入门。这一点,董其昌最懂得,他曾经不止一次地说:“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为了不使笔头因为用力过猛而偃倒,一定要半提半按。
董其昌 书扇页
王铎的起笔涨墨,其实就是这个动作幅度过大,笔头含墨过多出现的。王铎书法的好,不是好在涨墨上,而是好在他能起笔就得笔,驭笔自如。
大师们的书法,不仅仅圆头起笔是立笔、得笔,是为了蓄势,斜切起笔,同样是为了起笔蓄势,起笔得笔。尖锋直入式起笔,也同样是要蓄势的。尖锋直入,也叫打笔,在于使笔尖快速入纸。入纸的同时得到纸对笔的反作用力,从而使笔锋立住而得笔。
王铎 三潭诗卷 局部
尖锋直入,可以借助速度完成蓄势,那么不是尖锋、又不是圆头的起笔怎么完成蓄势得笔呢呢?
张怀瓘在《用笔法》的五势中,有一势叫做“儓笔势”,“紧策之,锺法'上’字用之”。这个笔势就是要使劲策笔,策笔就是背笔,也叫逆锋。
逆锋行笔
这里有一个“儓”字很少见,这个字指的是“一种用来碎土覆盖种子的农具”,也引申为对农民和对低贱的奴隶的蔑称。农具中用来碎土的工具有两种,一种是大一点的,叫做耙(bà)。使用时需要牲畜或者人力大力拖拽,只能做基础碎土,不能覆种使用。
另一种碎土的工具,就是二师兄猪八戒天天扛着的那种钉耙(pá)了。作为农具的钉耙,使用时只要人力就可轻松使用,多用在耙(bà)过的地上再细致的碎土整平。一般细小的种子播种,都会用它来覆土,比如白菜、菠菜、韭菜等等。
二师兄和他的钉耙
这个钉耙在碎土时是怎样使用的呢?表面上的大颗粒,用钉耙面拍碎,土层下面的大颗粒就要用钉耙的钉给耙出来。使用动作就是使劲向下耙下去,接着拉起来平行,这就是是“策笔”的感觉了。书中说了要“紧策”,就是使劲逆锋行笔。
逆锋起笔用到竖画的起笔上还可以,但是用到横画的起笔时有一个问题出现了。逆锋入笔时,手会挡住视线,不好判断落笔的位置,用斜向四十五度逆锋入笔,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局部
不管是横画起笔还是竖画起笔,都是典型的“儓笔势”。使劲把笔扎下去,扭转手腕,提起笔来向前行笔,妥妥的一个钉耙使用规范动作。二师兄天天扛着钉耙,如果让他来写这个笔势,应该更得心应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