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派对王安石散文经典化的建构
明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茅坤等为代表的唐宋派兴起。唐宋派文道合一与师法唐宋相结合的文学主张,极大提升了唐宋散文的地位,对王安石散文而言更是如此。唐宋派古文选本对王安石散文经典属性的全面挖掘,及归有光、茅坤等人对王安石散文的学习,是王安石散文经典地位得以在明代确立的关键。
追求刚健峭拔的为文风格
唐顺之的《文编》与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是唐宋派具有代表性的古文选本,集中反映了唐宋派文人的古文思想,对当时及后世读者都产生了广泛影响,尤其对王安石散文经典化的意义十分重大。
《文编》是唐顺之于嘉靖年间选成的古文选本。唐顺之选《文编》的目的在于让读者了解为文之法度。正如四库馆臣对《文编》的评价:“标举脉络,批导窾会,使后人得以窥见开阖顺逆、经纬错综之妙。而神明变化,以蕲至于古。学秦汉者当于唐宋求门径,学唐宋者固当以此编为门径矣。”
基于对法度的追求,唐顺之选王安石文53篇,包括表、札、论、书、杂著、启、序、记、祭文、墓表、墓志铭11种文体。在选文的同时,唐顺之也进一步从学理上分析了王安石散文的艺术特质。他认为,王安石散文有别于“唐宋八大家”中另七家的最本质之处在于“遒紧”,即刚健与严谨。如其评王安石《上人书》曰“半山文字其长在遒紧”,评《上田正言书》时称此文“直而劲”。
此外,唐顺之认为,简洁、峭拔也是王安石散文较为突出的风格,如“中论避寇端州事,比欧阳公为简”的《秘阁校理丁君墓志铭》。唐顺之启发读书人,追求刚健严谨、峻峭凝练之风,当学王安石文。可以说,唐顺之的评价较精准地概括出王安石散文的风格特征,而《文编》的另一重要意义则是直接影响了茅坤对唐宋文的认识,促进了茅氏对王安石散文经典性的发现与揭示。
倡扬情真简劲的写作特征
茅坤于明万历七年(1579)编选成书的《唐宋八大家文钞》,是后世研习“唐宋八大家”散文最重要的参考选本之一。作为唐宋派的重要代表,茅坤的古文理论受唐顺之影响较深,他对王安石散文的接受,较唐宋派的其他人更为深入。虽然他对王安石的学术颇有微词,但对王安石散文艺术价值的评价颇高。
将韩、柳、欧、曾、王、三苏并称为八大家,并非自茅坤始,明初朱右所编的《八先生文集》便已见“唐宋八大家”的雏形,但朱右选本早已散佚,唐顺之的《文编》也是以这八家为体例加以编选的。茅坤继承了朱右和唐顺之的选本体例,对此八家的散文加以选取,编订成书。由于茅坤的选本流传较广,因此他被认为是最早命名“唐宋八大家”的人,“唐宋八大家”的称号也由此正式得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唐宋八大家文钞》曰:“八家全集浩博,学者遍读为难,书肆选本,又漏略过甚。坤所选录,尚得烦简之中。集中评语虽所见未深,而亦足为初学之门径。一二百年以来,家弦户诵,固亦有由矣。”文钞的影响不言而喻。
在茅坤看来,王安石散文“意在言外,神在象先,如入幽林邃谷,而杳然洞天”,往往一言、一字便能“从神解中点缀风刺”,这样的特质古今少有。基于此,茅坤在《唐宋八大家文钞》中选王安石散文16卷211篇。他对王安石散文风格特征的揭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情真。茅坤认为,情感真挚而激越是王安石散文的重要特质,王安石所作的墓志铭、祭文、奏表等都蕴含着真挚的情感。他写的范仲淹祭文使人读之无不“涕洟呜咽”,其《祭王回深甫文》“交深而言戚,可裂肺肝”。《祭欧阳文忠公文》更被茅坤誉为“欧阳公祭文当以此为第一”。茅坤所选王安石的35篇“表”,也多表现出真挚而丰沛的情感。同时,茅坤极为重视对王安石散文以虚达情表达方式的揭示。所谓“虚”,是相对于“实”而言的。“实”是在墓志铭这类文体中惯常的手法,在墓志铭中作者往往以墓主的生平事迹为重点书写内容。王安石则不同,他所作的墓志铭经常通篇没有详细的事迹,代之以一种深沉而浓烈的情感表达,这是王安石以虚达情的特殊方式。
第二,简劲。茅坤赞赏王安石散文言语简洁又刚健有力,而“简洁”“遒劲”的关键点在于王安石行文往往委婉曲折,让人“览之如游峭壁邃谷”,常“令人神解而兴不穷”,应接不暇而心驰神往,这是欧阳修和苏轼不及王安石的地方。例如,其《原过》篇“文不踰三百字,而转折变化不穷”,从《读孔子世家》篇更可看到“荆公短文字转折有绝似太史公处”。
第三,有法。除情真和简劲外,茅坤还认为王安石散文的结构严谨有序。茅坤论文讲求法度,注重文章的结构,这也是他称颂王安石散文之处。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最能说明这一点。该文万余言,是王安石变法的宣言书,论事虽繁,但文章各部分分工却都井然有序,相互连接,“如提百万之兵,而钩考部曲,无一不贯”。
第四,本自经术。经术是指对儒家经典加以阐释和应用的方法。王安石变革科举制度,以经术取士代替诗赋取士,作《三经新义》,为举子提供学习指导书。南宋学者陈善认为,宋代文章有三个变化,王安石以经术为本,苏轼以议论为本,程颢、程颐则以性理为本。茅坤亦言“荆公之文本经术处多”“荆公学本经术,故其记文多以经术为案”,可以说找到了解读王安石散文的门径。
以王安石散文为学习典范
唐宋派文人中,王慎中与唐顺之以学欧阳修与曾巩散文为主,对于王安石凌厉峭拔、言简旨远的文风,欣赏多于借鉴,而茅坤与归有光为文受王安石影响较大。
归有光主张文道合一,倡导师法唐宋文,他的文章受王安石散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王安石“文短气长”风格的接受。归有光云:“文章简短,难得气长。惟王半山《读孟尝君传》、韩退之《送董邵南序》内有许多转折,读之不觉气短,真妙手也。”王安石文短气长的文风,被归有光借鉴并发展,演化为“言短旨远”的风格,这在归有光怀念亲友的抒情文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归氏家道衰落,到归有光一代早已不复往日辉煌。他八岁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十四岁应童子试,屡试不第,六十岁才考中三甲进士。坎坷的经历使他对生命和人生的体悟更为深刻,无论是对母亲的怀念,还是对妻儿的思念,抑或是对友人的追忆,其情感都是浓烈而细腻的。但归有光并未选择以长篇大段的绵长形式来叙述,而是以简洁凝练的方式来表达思念。
以《寒花葬志》为例,这是归有光为妻子魏孺人的侍女寒花所写的墓志铭,短短112字,却婉转多情,令人感动。无怪乎明人王锡爵称归有光“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除《寒花葬志》外,归有光很多文章都有“言短旨远”的特点,如写友人张自新的《张自新传》、怀念丧子的《思子亭记》等,无不简洁凝练、婉转多情。这些文章的选材和立意,虽不同于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但归有光与王安石散文“言简旨远”的风格却是一致的。
茅坤对“唐宋八大家”的文章皆有所借鉴,他对王安石散文的接受以杂著为主。这一点可从茅坤《读班固汉书古今人物表》与王安石《读孔子世家》二文的对读中看出,二者立意一致,皆是告诫世人应辩证对待史书。不仅如此,茅坤的历史人物翻案类文章,与王安石的此类文章更是一脉相承,如茅坤为周亚夫翻案所作的《读亚夫传》与王安石翻案文章《读刺客传》《读柳宗元传》,立意、行文、论证都极为相似。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典作家与其作品都经受了多重考验。明代以前,王安石散文的传播并不顺利,受熙宁变法的影响,赞赏者有之,贬损者亦很多,且多以感性评价为主,学理层面的分析较少。明代以来,王安石散文的艺术价值得到更为理性的揭示,这主要得益于唐宋派对王安石散文的接受。可以说,唐宋派的古文选本及古文创作对王安石散文的接受与借鉴,在王安石散文经典化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系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文化传承视域下王安石文章经典化传播与当代价值”(TJZWQN19-00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