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寺历代楹联寻踪(萧正凡)
本文作者:湖南萧正凡近照
【作者简介】萧正凡,湖南新化人,一九六五年出生于书香门第。几十年笔耕,作品散见于各地报刊杂志,出版有《凉静轩诗草》《两行文字慰英雄》《梅山联话》,与人合著《对联写新化》《人文蔚起白云峰》等。另有成千上万诗联匿名或署名面世,其中有部分对联被制作成永久性文字悬挂于旅游景点。为全国第一个楹联村——湖南新化正龙古村撰写民居对联396副;为湖南会同雪峰村撰写对联238副。
梅山寺历代楹联记录
文/萧正凡
梅山县城东南角有狮子山,狮子山西南面半山腰有梅山寺。其实,这里并非梅山寺原址,原址在北梅山。唐代以前,梅山寺不叫梅山寺,而是梅山观,道观也,始建于秦朝。相传最早有石刻对联:
梅花有道禁寒苦;
山路无名走畅通。
后来梅山观改建成了两层楼房,全部木质结构,连瓦也是山树皮和竹片。对联也换新了,联曰:
梅笑高寒,独占清风明月;
山藏富厚,多余流水落花。
此为竹刻对联,楷体,五寸见方。这副对联看来确有来头,联语意境高远飘逸,很有陶渊明之风骨。记得《五柳先生诗钞》有这样两句:明月清风为独占,落花流水弃多余。也许是作者化用陶公诗句而成对联,好在这件文物收藏在北梅山那个石洞里,可供进一步考证。
再后来梅山观又翻新扩建,改装成土木瓦面结构,门口竖起了石刻对联,联曰:
梅蕊凌寒,何必一时傲慢;
山峰望远,自然万古清高。
此联固然不如那副竹刻对联,但作者身份甚高,世称六王爷,但不知到底属哪个王朝。当时六王爷有一表弟避罪躲藏在梅山观,梅山观肯定得了实惠,至少扩建道观那笔经费来自国库。
正因为六王爷那个表弟,梅山观刚改建不久就遭受了没顶之灾。道士们不得不放弃这个安乐窝各自远走高飞逃命去了,道观一时成了空巢只方便了躲风躲雨之人。不知废弃了多长时间,几个和尚看中了梅山观,经调查核实原主人确属多年放弃道观没回来了,于是放心住了进来,当然也请示过地方绅士。道教基地变成了佛教基地,门牌当然也要改过来,梅山观自然而然就变成了梅山寺,换了一副石刻五字联:
梅花经冷冻;
山雨洗清新。
和尚们住在梅山寺太太平平过了许多日子,一场战火把梅山寺毁了个大半。和尚们见势不妙,各自散去,等到战争结束以后才恢复香火。当然,寺院也会焕然一新,又换上了一副对联,联曰:
梅子淡黄,慢慢修成正果;
山茶深绿,幽幽透露玄机。
同时又在正殿柱子上挂了一副木刻对联:
梅雨润禅心,化境年年荣草木;
山风清佛面,福音处处散云烟。
梅山地区人口多起来,梅山寺当然香火鼎盛。到了明末清初,战火连天,和尚也不安心,曾一度断了香火,寺院成了禽兽栖身之所,直到乾隆年间才重修庙宇,翰林杨文为之撰书七字一联:
梅花冷落新城外;
山寺清幽化境中。
联文不仅嵌入了“梅山”二字,还嵌入了“新化”二字。
梅山寺香火一直到民国时期还是比较旺盛。世易时移,后来政府主张破除封建迷信,大多寺庙道观被毁,和尚道士一律参加劳动生产,梅山寺也不例外。久而久之,寺院开始破烂,最终倒塌。
二十世纪末,宗教事业又兴旺起来了,老和尚们失业多年后开始重操旧业。梅山寺名声虽大,本是新化县第一大宗教基地,但如今寺院无存,只好到处化缘。许多人认为北梅山原址交通不便,建议迁址。正好狮子山公园正在开发,便把迁建梅山寺列为其中一大项目,在狮子山西南面新建寺院,恭请中国宗教协会副会长萧中奇先生为梅山寺撰书对联一副:
梅松竹何等清寒,都与仙风有故;
山水田这般广大,不如佛法无边。
又请本县萸江诗社为大雄宝殿、五观堂、弥陀殿分别撰书对联。大雄宝殿对联是:
大小神灵皆注目;
雄雌性命各安心。
五观堂(食堂)对联是:
五荤禁食多清淡;
三昧充饥好达观。
弥陀殿对联是:
弥勒无忧,笑对荒唐都见谅;
陀螺有信,周旋久远必还原。
说良心话,萸江诗社所撰对联委实无法跟古人对比,萧中奇先生那副对联倒还可以比肩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