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幅刷新纪录!文坛盟主杨维祯罕见书法《壶月轩记》9027.5万于保利拍卖成交(竞拍全记录)
(雅昌艺术网讯)杨维祯不愧是文坛盟主和特立独行的书法家,能够在赵孟頫的光环笼罩下脱颖而出,且个性十足。
北京保利2021春拍中,罕见的杨维祯书法《壶月轩记》从官宣之际就引发热议,这是杨维祯唯一一件保留下来使用“画沙锥”书写的墨迹,亦有张枢、李毅、董佐才、张奎、赖善、俞参等6位元人5开题跋,可谓圈出了元代晚期松江地区文艺活跃的领袖们之间的交际。
杨维祯 1369年作 壶月轩记 册页 (五开十页)作者杨维祯尺寸33×25.5cm×10成交价RMB|90,275,000拍卖时间2021-06-06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6月6日晚间,仰之弥高—中国古代书画夜场举槌开拍,众人期待的杨维祯《壶月轩记》现场从2000万元起拍,而后迅速越至4000万,竞价过程中不断有新的买家加入,至5000万时现场掌声响起,随后现场进入到胶着状态,一口50万的竞价阶梯,3位电话委托及现场买家同时出价,当叫至5500万元时,一位电话委托意欲先发制人,一口加至5700万,但并未结束,好作品谁都不想放弃,再次杀出5750万,而后再度进入到小幅度的竞价中,很快来到6000万,现场最少4位买家参与竞拍,拍卖师也不断示意机会均等,仍然可以50万一口加价,来到6900万时,似乎每位竞拍者都想成为“最后一根稻草”,抢先报出7000万的价格,但并不奏效,其他几位买家依然是紧咬不放,7050万、7100万、7150万、7200万、7250万、7300万、7350万.....而后就要落槌之际,再次有新出价7400万,正如拍卖师所说,现场买家快速而稳健的出价,都对文坛领袖杨维桢罕见书法势在必得。参与买家想要提速加价,一口百万,最终经过长达50多分钟、近70轮加价竞拍之后,最终是以7850万元落槌于电话委托买家,加佣金以9027.5万元成交,这一价格也大幅度刷新了杨维祯作品最高价纪录。
落槌瞬间
杨维祯像 吴伟 《铁笛图卷》(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正如北京保利拍卖中国古代书画艺术总监李雪松所言,近20年学术领域对杨维祯的研究非常丰富,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关注到杨维祯,但因为杨维祯存世作品实在太少了。近些年一直没有重要的杨维祯书法代表作真迹出现,缺乏一个导火索。
这件大创纪录的杨维祯《壶月轩记》之后,想必定会带动一股对于杨维祯、以及元代文人之间的交际的研究热潮。我们尝试从杨维祯《壶月轩记》入手,透过元代文学艺术群体的交往找到答案。
杨维祯为什么为李恒书?
关于李恒,历史并没有为我们留下太多资料。除了杨维祯为李恒“壶月轩”所作轩记外,另有倪瓒为其所作《壶月轩图》(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从这两则记录,我们可以勉强拼凑出一个这样的李恒:江阴人、家境贫寒,因避兵祸徙居上海,以耕钓为业,书画自娱,不苟仕进,在清贫中坚守其志,求学日进,德行益明,有隐逸之风。李恒先裔由福建迁至上海,南宋大儒延平先生李侗为福建人,时人称其人品为冰壶秋月,李恒居处取号壶月,有倾慕向往之意。
杨维祯 壶月轩记 册页 水墨纸本 33×25.5cm×5
就是这样一位无权无势的外地青年学子,文坛盟主杨维祯却不吝溢美之词,毫无敷衍。
从行文来看,《壶月轩记》中,这一段非常值得我们关注:
“余放舟黄龙浦达口海,必道过其门,过必觞余于轩,繙校经典,辨书画已,则乞题其颜而併以记行。”
在尊亲尊老的文化氛围中,一位身居高位的长者,每次行舟到黄龙浦达口海,都要登门拜访,与李恒繙校经典,辨书画已,诗词相和,相谈甚欢。其豁达大度、不拘世俗礼节,提携后辈之拳拳之心,可见一斑。
杨维祯 壶月轩记 册页 水墨纸本 33×25.5cm×5
行文真挚,书法方面,杨维祯也是一丝不苟。前边我们提到,撰写这篇轩记时,杨维祯已经74岁了。《壶月轩记》计十开,内有杨维祯五开,乌丝栏,行草书37行, 436字,每一字章草笔意浓郁,用笔老辣,气势奔放,可谓变化多端。然又字字珠玑,线条特性泾渭分明,笔锋锐利。
杨维祯 壶月轩记 册页 水墨纸本 33×25.5cm×5
有学者指出,自至正二十五年(1365)至其生命结束,可视为杨维祯晚年书作“豪华落尽见真淳”之时,是杨维祯章草与行草相结合的章草书创格阶段。以《梦游海棠诗卷》、《元夕与妇饮》、《张氏通波阡表》、《壶月轩记》为代表,书写似闲庭信步洒脱自然,酣畅淋漓之处仍见其奇崛古拙之态,可谓人书俱老,随心所欲不逾矩。在形式上,行草书中间杂草篆,使用古字、奇字、冷僻字,增加了奇诡怪异之态;章草笔法和行草书笔法充分融合,使得书写更加流畅、更加富有抒情性。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的书风令人耳目一新。杨维祯书法最为值得注意的成就,也在此时呈现出来。
杨维祯 壶月轩记 册页 水墨纸本 33×25.5cm×5
可以看出,之于《壶月轩记》,杨维祯并非磨不开面子,草草撰写,敷衍了事。他非常认真,甚至有些郑重其事。
事实上,当我们翻看杨维祯所作札记时, 如此饱含热情地赞扬后辈及底层人物可以说是常态。元代万年,寓居松江的杨维祯曾为嘉定“剃头匠”王辅撰文,称世代不以耕地为主业的人很多,并列举渔人、商人、工匠等业,以此证明,剃头匠并非低等职业。
杨维祯 壶月轩记 册页 水墨纸本 33×25.5cm×5
这段文字之所以值得重视,是因为,在封建社会,“剃头匠”的社会地位始终低下,更何况王辅祖孙数代都在下层社会以理发为业。自己身居文坛霸主,却用如此笔墨颂扬“百业平等”,杨维祯之不落俗套、标新立异,跃然纸上。
《壶月轩记》中的元贤题跋
这种致力于泯灭人群、阶级的差别,追求平等的自由观念,是杨维祯思想的核心。因为长期混迹于市民社会,与市民、商人、工匠互相帮助,相互借重,杨维祯很少传统文人的傲慢和偏见,其倡导平民意识,鼓吹劳心与劳力平等,也可以说达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先进程度。
从这个意义上讲,为后辈李恒费心费力地撰写轩记,也是其平等观念的体现——位尊者并不为尊,后进者亦非为卑。
元代
文人雅集的黄金时代
《壶月轩记》的背后,是杨维祯的先锋性品格,更是一个雅集的黄金时代。
这篇《壶月轩记》中,除杨维祯亲书外,还另有五位元贤题跋。且仅在此轩记的两年后,倪瓒就同为李恒所筑的壶月轩作画,且另有数名元贤题跋。如果这两组作品结合在一起,杨维桢书法、倪瓒绘画包括14位元人题跋,这几乎圈出了元代晚期松江地区文艺活跃的领袖们,也间接代表了他们的交往范围。诗坛画坛领军人物特地为同一年轻人撰文作画,并非一种巧合。
倪瓒 《壶月轩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元末的江南,雅集活动有多繁盛?史上曾有这样的记载:
“元季吴中好客者,称昆山顾仲瑛、无锡倪元镇、吴县徐良夫,鼎峙三百里间,海内贤士大夫闻风景附。一时高人胜流,佚民遗老,迁客寓公锚衣黄冠,与于斯文者,靡不望三家以为归。”
江南巨贾,雅好文事。何良俊提到的徐良夫达左、吕磺溪、曹知白、杨谦竹西、都是和史上赫赫有名的顾瑛相似的著名的雅集主人,这些雅集之间的参与者又多有重合和交流,共同形成了以雅集为联系网络的江南文人圈。倪瓒、杨维祯便是其中重要组成人员。
倪瓒 《壶月轩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雅集期间,文人泛舟清游,置酒张乐,众人分韵赋诗,以诗画相和。江南文人圈内,像杨维祯、倪瓒这般为同一人赋诗作画,十分多见。在倪瓒晚年长期的漂泊生活中,徐达左的雅集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杨维祯也是此地的常客。倪瓒曾为徐达左画《耕渔轩图》,图后还有多位文人所写的《耕渔轩记》、《耕渔轩说》、《耕渔轩铭》等众多诗文题跋;朱德润也曾为徐达左画《耕渔轩图》,倪瓒有跋曰《题朱泽民为良夫作耕渔轩图》。
倪瓒 《壶月轩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元末文士杨谦的竹西草堂同样是雅集的重要场所。建成不久,杨谦请张渥作画,又请杨维祯书《竹西草堂记》于其后,赵雍等人的书画唱和都是后来造访草堂的时候留下的。在《杨竹西小像》后有元郑元佑、杨维祯、马琬、王逢等题九段题跋,这些人与《竹西草堂图》上题跋的几人一样,也都是玉山雅集的常客,而且在其他雅集中也常见到他们的身影。
王绎、倪瓒 杨竹西小像 元 纸本墨笔
纵27.7厘米,横86.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顾瑛的玉山雅集,常被人与宋王诜的西园雅集相提并论。在这场雅集中,张渥作《雅集图》,杨维祯主笔《雅集记》,文中记载,此次雅集期而不至者中便有倪瓒。
那么,在文坛德高望重的老朋友,共同为外乡学子李恒挥笔,背后透露出什么信息?
这还要提到,元末江南雅集的民间性质。同宋代雅集相比,元末江南雅集更多的是民间主导的极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交流活动和文化氛围。
杨维祯《竹西草堂记》(局部)1349年作
辽宁省博物馆藏
同宋代士大夫们聚集于驹马宅邸时所具有纵横裨阖的庙堂气象相比,元末雅集中,只有少数文人曾在中央任职,即便如此,这类人在雅集中,也是“为人不事奔竟,淡然以诗酒为乐”。也正因为江南地区并没有浓烈的党争气息,政治环境较为宽松,因此,雅集中更多的是从容与惬意的享乐态度,使得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知识阶层一直在淡化个人对国家社会的政治责任,转而关注自身心性和精神气度的超越——建功立业,最后不过过眼云烟,留存于世的,只有文字相酬、弹琴挥洒间的风流气度。
杨维祯《张氏通波阡表》 (局部) 1365年作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也正因如此,元末江南雅集中,取士的标准不再是其人背后的政治势力,更多的是,是其高迈品行。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清贫中坚守其志,德行益明,有隐逸之风的外乡学子李恒,能同时得到两位前辈青睐的重要原因。
【后记】
在很长时间内,赵孟頫的光辉始终笼罩着元代书坛。在这样的背景下,杨维祯特立独行,追求个性,在书坛和文坛突围,成为当时东南地区文学和书法领袖人物,受到文人及底层人群的拥戴,其人格魅力和艺术格调想而易见。
这件创作于杨维祯去世前一年的书迹,《壶月轩记》隐藏了太多信息。在杨维祯存世30余件书迹中,《壶月轩记》是署款最晚的一年书迹。在这件作品中第一次出现了“东维叟”印章,较早是“东维子”或是其他印章。《壶月轩记》也是杨维桢唯一一件保留下来使用“画沙锥”书写的墨迹,这是杨维桢经常使用的毛笔,和“铁心颖”一样,对学界研究制笔技术对书写状态的影响非常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