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步青云的赵贞吉(上)

上周的推送里,言他君举了一个《人民的名义》中正面人物作为例子来聊了聊在政治过程中必然存在的山头现象。但是就像高赞评论说的那样,像易学习同志这样苦尽甘来的毕竟是少数,现实的情况是,能够在各路政治资源中左右逢源的,往往能以更快的速度走到更高的位置,就比如这次的主角:赵贞吉。

赵贞吉在《大明王朝1566》中的出场不算特别早,但却是出场在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上头要推进“改稻为桑”为国库增加收入,以严党为代表的各路官员则打算借“改稻为桑”兼并田地,但严党遭到了基层农民抵制之后,丧心病狂的采取了派兵踏苗乃至最后决堤淹田的手段。

这件事是严党安在浙江的地头蛇郑泌昌何茂才联合宫里的杨公公做的,为了做成这件事,还特意以招待会带来大量订单的重要外宾为由头将总督浙江的胡宗宪给拖住,以期瞒住最终“生米 做成熟饭”,皇上要的桑有了,各级官员要的田也有了。只不过这几人没想到的是,胡宗宪虽然忙于军务,但这些人打的什么小九九他一清二楚,所以早就派了戚继光去阻止踏苗。只是胡宗宪还是小觑了这些人的胆大黑心,毕竟一淹九个县这种事谁想得出来呢?又有谁能保证胡部堂不会暗自嘀咕“他们总还是要脑袋的吧”呢?

但毕竟还是淹了。这一淹就淹出事来,数十万嗷嗷待哺的灾民不是杭州知府马宁远等人的几个脑袋就能解决的,一般来说,这个时候是人都知道“改稻为桑”只能暂缓,但偏偏朝局就在此时因为各种原因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1. 以张居正为代表的清流为了除掉严党,已经打算不惜将浙江几十万灾民作为代价,好以此逼嘉靖清理严党。因此本来是“清流”的他们不希望外省能调粮给浙江。

2. 严党闹出这么大的事,要平稳过关,则必须要把“改稻为桑”政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止损,因为只有止损了,才能不让事情闹到无法收拾的地步。只有止损还不够,上头并没有因此而停止打算继续搞“改稻为桑”,因此严党还要在止损的同时继续把这个差事办下去,只有这两件事同时做好,严党才能度过难关。

这也就意味着,在闹出毁堤淹田的事情之后,严党和清流在如何处理改稻为桑的事情上达成了惊人的一致:严党(此时的严党的实际话事人已经是严世蕃了)希望百姓吃不到粮好“以改兼赈”,清流则希望百姓吃不到粮起来造反好逼嘉靖处理严党。

就在这个时候的京城,严党的核心严嵩正在以首辅之位的巨大诱惑作为筹码,要求徐阶不要在这件事上和他为难,我们来看看刘和平老师的原文是怎么写的:

严嵩:“这就是我刚才问你这世上什么人最亲的缘故。有时候最亲的并不是父子,是师徒!儿子将父母之恩视为当然,弟子将师傅之恩视为报答。少湖,为了皇上,为了我大明的江山社稷,这一次浙江的改稻为桑一定要推行,一定要推行好。严世蕃他们把事情弄得不可收拾,我这边只有靠胡汝贞去维持,你那边要靠赵贞吉去维持。为了不把浙江的百姓逼反了,应天那边必须立刻借粮给浙江。你要跟赵贞吉说,火速将粮食借给胡宗宪!”

“阁老放心!”徐阶慷慨激昂地接道“我今天回去就写信,命兵部六百里加急送给赵贞吉,叫他借粮!”

严嵩扶着案沿又站起了

徐阶跟着站起了

严嵩伸过手去,握着徐阶的手“我都八十了,内阁首辅这个位子,不会传给严世蕃,只有你才能坐”

乍一看浙江百姓的危局已经得到解决,可刘和平老师画风一转,却告诉我们政治斗争到底有多么残酷:

“那边是北京内阁值房,这边是苏州应天官驿。

“汝贞,我不瞒你,瞒你也瞒不住。赵贞吉说道,一百船,两百船粮应天都拿得出,却不能借给浙江。你心里也明白,不是我不借给你,朝局不容我借给你。还有,你好不容易躲了出来,这时候何必又要把自己陷进去。”

赵贞吉有些急了:“事情已经洞若观火。浙江不死人,这件事便完不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逝者如斯,死一万人是个数字,死十万人百万人也是个数字。你和我都挡不住。”

京城里,内阁次辅徐阶在慷慨激昂的给首辅严嵩表决心。

应天里,江苏赵贞吉在痛心疾首的给今日同事、昔日同窗的胡宗宪讲道理。

这二人,是师徒。

原来在开头内阁会议里,戒急用忍,相忍为国的次辅徐阶,早已同严嵩一样,将自己的门生故吏安插在了全国各地。最为得意的弟子则干脆与严嵩最为得意的弟子胡宗宪是同窗好友,两人更是瓜分了江苏与浙江这两个号称“苏湖熟而天下足”的经济大省封疆大吏的位置。

原来,那个看上去要为昔日同窗好友两肋插刀的赵贞吉赵大人,那个拜清流之首为师的赵大人,私底下竟是个如此爱惜羽毛之人,而赵大人平步青云之路却也正是从他开始爱惜羽毛的时候开始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