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中国史学的通鉴精神

  通常都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就是说,历史的书写权掌握在胜利者的手中,是非曲直,褒贬毁誉都由胜利者决定。然而观察中国史上林林总总的史书,就会觉得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尽然。

  首先,必须注意到的是,历史上充满大量的野史。这些并非官方指定的史官所修纂的史书,并不完全代表掌握主流话语权的胜利者的立场。其作者或为在朝的官宦,或为在野的士人。他们之中,甚至还有主流势力的对立者。因而,这样野史就在一定程度上发出的是与主流话语不同的音声。正由于如此,历史常常有禁绝野史的官方行为。

  其次,即使是官修史书,其立场亦不完全代表官方。

  究其原因有三。

  第一,官修史书的资料来源,除了极少是出于记言记动的史官的直接记录之外,基本上是来自各种野史、笔记、碑志以及收入列传人物的家庭所提供的家传。尽管这些史料在利用时经过了史官的修饰润色,仍不免残留有异样的音声。

  第二,无论是在朝抑或是在野的修史者,大多都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这至少是自春秋以来的传统。这就是文天祥讴歌的“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左传·宣公二年》记载了晋国太史董狐之事:“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孤,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则记载了齐国太史在大臣崔杼弑君后的作为:“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即使前仆后继,也要将真实书写下,不屈不挠,可歌可泣。

  第三,后世日臻完备的政治制度,也给史官预设了自由的话语表达空间。在唐代就有这样的规定,当朝皇帝没有权力查阅史官所书的当朝实录。这一传统作为“故事”,也为宋代以及后代的史官所继承。所以当宋太祖蛮横地打掉兴谏者的牙,那个人却从容地将牙拾起。宋太祖问,你难道还要告我不成?那个人说,我不能告你,但自有史官书之。太祖听之悚然。果然,这件事通过史官流传到了今天。

  不仅是修当代史如此,修古代史也有着惩恶劝善的明确意识。这至少从孔子整理《春秋》时就开始了。孔子赋予了《春秋》“微言大义”,所以孟子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不惟“乱臣贼子惧”,按董仲舒所言,孔子改编过的《春秋》,更是“贬天子”之作。从此,一部部史书,就成为难以磨灭的石碑。

  这石碑,既是丰碑,又是耻辱柱。这就令恶者惧怕,所以要禁绝野史,删削官史。也令善者有了期冀与安慰,知道丹心可以照汗青。因为在现实中,在历史上,正义未必就会战胜邪恶,曲折道路的尽头也未必一定就是光明前途。然而,自在人心的公道,则终究会在史书留下痕迹。有位政治家在含冤而死之前,他也如是说,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其实,所谓的人民并不掌握话语权,而是那些有良识与独立意识的“齐太史”、“晋董狐”们,自会秉笔直书的。

  固然,历史上也不乏媚势曲笔或挟私褒贬的治史者。如魏收撰《魏书》时,便口出狂言:“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当使入地!”而北宋的王钦若在修纂国史时,也把不利于自己的事实隐去。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史实的歪曲与缺失。如在秦桧禁绝私史之后撰成的南宋史学名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对秦桧的劣迹就很少载笔。不过,真实总会像云层中的阳光一样透射出来。当然,这种真实有待于历史研究者别具只眼去发现。

  通鉴不独为资治,留将公道传后世。惟愿今日治史者,追迹董狐齐太史。

(0)

相关推荐

  • 《三字经》导读(八)

    41.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 [字词释义] (1)炎宋:指宋朝,炎是火的意思.宋朝人认为宋太祖因为具有五行中的火德而得天下,所以称为炎宋. (2)禅:古代天子 ...

  • 三江有月小说《骗不死人》(三)

    继续说衡山.实际上,第一个去衡山的君主可能是是大禹姒文命,这个人是我现在从事的这个行业的祖师爷,当时,他正开创着这个行业,干着他一辈子里最被后人夸耀的事情:治水. 鲧当时是个诸侯,鲧和共工(与祝融的问 ...

  • 是谁改了史书?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历史和以前不一样了,特别是秦朝以前的历史,连司马迁的<史记>也记载的不对,那是谁刻意撰改了史书呢? 公元前548年齐国爆发崔杼之乱,太史记录到:"崔杼弑其君.&q ...

  • 那些秉承良心做事的春秋史官们

    我们现在能读到的史书,无一不是史官们根据当时的真实情况记载下来的,二十四史莫不如此. 可是您知道吗?做一个正直的史官有时候甚至是要冒着生命危险的,换句话说,我们今天看到的史书,其中有些是以史官们的鲜血 ...

  • 成语故事——董狐之笔

    董狐是春秋时晋国晋灵公在位时的一个史官. 晋灵公年纪很轻就继位为国君,不但幼稚,而且十分骄横.例如他在高台上用弹弓射击行人,以此取乐;他的厨子因为煮熊掌煮得不合口味,一生气竟把厨子杀了.国相赵盾,屡次 ...

  • 《趣话五千年》第49回,赵盾弟急杀晋灵公,董狐笔义记弑君事

    上回书说到,赵盾看到晋灵公三番五次想KO了自己,和儿子赵朔一商量,咱父子惹不起咱躲得起,咱们脚底撒丫子咱跑吧,一路火光直奔西南,跑到国境边上但是没有出国. 晋灵公一听赵盾跑了,这个高兴劲儿就甭提了,就 ...

  • 《龙文鞭影》卷一 七虞 善讴王豹 直笔董狐

    <龙文鞭影>卷一  七虞 善讴王豹  直笔董狐 善讴王豹  直笔董狐 shàn ōu wáng bào  zhí bǐ dǒng hú [注释] (1)讴:唱歌. (2)王豹:春秋时卫国人 ...

  • “崔杼弑君” 齐太史秉笔直书

    作者: 梅桑榆 齐太史不畏强权.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直笔写史的精神,成为后世史官的典范. 中国历史上有籍可考的最早一起屠杀史官的事件,发生在春秋战国鲁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年).齐国重臣崔杼的妻子 ...

  • 古代志怪故事:续齐谐三则(老狐和华表木,儿歌预兆,许彦鹅笼)

    下面几个故事都出自<续齐谐记>(作者南朝吴均),齐谐就是志怪的意思.讲故事前先介绍下张华,他是西晋政治家.文学家.华表是中国古代宫殿或陵墓前装饰用的大柱子,先前是木质,后来是石质. 老狐和 ...

  • 『千王阁』第2期对联赛事【题董狐】

    千王阁 千王阁第2期对联赛事并序 天意忽生,春风初式.恰云涛来,有嘉宾至.笑发管弦,淡看名利.吾道吾衣,一隅一地.此茶彼酒,皆资吾志.晨不能忘,夜不能 寐.山任其高,花任其媚.琴任其幽,人任其醉.庙堂 ...

  • “伪造历史是没有好下场的”,历史学家吕振羽被誉为20世纪的董狐

    著名历史学家侯外庐在<怀念吕振羽同志>的悼念文章中称,"吕振羽是20世纪的董狐.他不顾个人安危,不怕横加罪名,敢于为我党历史上这个最大的冤案申冤辨诬,真不愧是二十世纪新中国的董狐 ...

  • 宣公·宣公元年 齐取济西 晋混战

    [经]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鲁宣公,姬姓,名俀,为春秋诸侯国鲁国君主之一,是鲁国第二十任君主.他为鲁文公儿子,母敬嬴,次妃,为文公所宠.承袭鲁文公担任该国君主,在位18年.文公卒,大夫襄仲在齐惠公默 ...

  • 齐姜醉遣晋公子赋

    齐姜醉遣晋公子赋  以题为韵   何栻 新人燕笑,故国乌啼.心寒金玦,梦熟璇闺.系闲情于风月,郁壮志于云霓.正宜自建鸿图,早夷吾而返晋:未许常谐凤卜,随敬仲以留齐.蛾眉具有雄心,不愧桓公之女:骏骨竟逢 ...

  • 秦晋令狐之战爆发原因是什么?

    春秋战国,我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之一.正是在这段时期内,我国社会在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都经历了一次长远深刻的变革,对日后中国的模样有着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 同样是在这段时期内,各方诸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