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小慎微 动不失机|君子|底线|明镜

  敬小慎微  动不失机

  在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桓荣丁鸿列传第二十七》中,“夫坏崖破岩之水,源自涓涓;干云蔽日之木,起于葱青。禁微则易,救末者难,人莫不忽于微细,以致其大。恩不忍诲,义不忍割,去事之后,未然之明镜也。”其大意为,抑制不良之事于萌芽阶段很容易,到酿成大祸时再来挽救就很困难了。实则这句话告诫我们所有的人“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机。”小节易制,大错难救,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形成、发展、衰亡的过程,从事情的量变开始阶段就入手矫正,才不会酿成不可救药的质变后果。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需要在细微的言行上表现出为官从政的品质。在《大学》原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小人闲居为不善”,意思是小人平时喜欢做不好的事情,当他见到慎独的人后,却试图伪装自己,“掩其不善,而着其善”。诚然,在很多“落马”贪腐官员在忏悔书中都曾提到,第一次受贿时,内心总觉不安。如果此时能及时克制住贪欲,护持善心,也不至于滑向深渊。那么,要做到敬小慎微,就得在人前人后一个样,就得时时叩问自己良心是否有愧,对于手中的权力有敬畏之心,做敬小慎微的明白人。

  《礼记·礼器》说: 礼之以少为贵者,以其内心者也。德产之致也精微。观天下之物无可以称其德者,如此,则得不以少为贵乎?是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不是怕丢人,而是怕丧失人格。刘少奇曾对慎独作了更通俗的解释:一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时,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而做不做坏事,能否做到“慎独”,以及坚持“慎独”所能达到的程度,是衡量人们是否坚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绩大小的重要标尺。那么,自觉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权、慎欲、慎微、慎独,常修为政之德,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秀的人格品质就能行稳致远。

  在《礼记·中庸》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指不要因为是在别人看不到、听不到的地方而放松自我要求,也不要因为是细小的事情而不拘小节,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要时刻用它来检点自己的言行,严于自律,加强修养,小处不可随便,坚持从小事做起,并在持之以恒的积累中,日臻完善。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事实上,对于敬小慎微,很多时候都容易被“温水煮青蛙”盖过,“人见利而不见害,鱼见食而不见钩”的陷阱,防不胜防的“糖衣炮弹”,心存侥幸让私心和人情战胜原则,以“下不为例”“你知我知”丧失为官做人的底线等等如是。恰恰因为放弃了慎微的敬,进而不拘小节、贪图小利,一步步地发展为不拘“大节”、贪图“巨利”,丧失底线、走向犯罪。如此,要守住底线,要把严格自律贯穿到工作和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就得不断增强党性意识,擦拭亮心中的“明镜”。

  “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大千世界,物欲横流,面对各种诱惑,唯有做到慎独慎微,人生之船偏离正确的航道。当然,“慎微”的炼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是一个长期磨炼和坚守的过程。但相信,只要知晓的大义,懂得“畏法度者最快活”“守王法者梦里无惊”的辩证哲理,就能坚守权力有任期,清廉无时限,把好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的基本底线。(鱼予)

  编辑:钱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