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回味还是回味:我的《木笛》磨课之路(二)

『向语而生』三十七:

文 | 肖绍国

(接本号上篇推文)

半个月之后的一天早上,我向往常一样来到我的办公室——上海卢湾区巨鹿路第一小学的“文华工作室”,准备参加他们学校的一次行政办公会议。

但脑中一直在思考昨天晚上自己所构思的《木笛》课路,会议开始了,我边听边在电脑中飞快地输入,犹如灵光乍显,至下午三点左右基本框架搭成,一气呵成,感觉状态不错。

图片 / 来自网络

当时搭下的基本框架到现在也没有改变,那就是:层层叩击文本,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向互动的对话中,在充分的读中,以“如泣如诉”为轴心,在“泣”和“诉”两个层面上挥洒,铺设“幽幽笛声如泣如诉,莹莹烛光告慰亡灵”的情感主线,立体多维地推进教学。

课的结构延续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精致巧妙的风格,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永不忘却,莹莹烛光中入情入境

一开始有一段导语:

2005年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年,2005年12月13日是侵华日军发动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68周年祭日。为了纪念这个中华民族的灾难日,由“新浪网”等机构发起制作了一个名为“永不忘却”的南京大屠杀史实网站。打开网站的首页你会看到这样繁荣画面,还有这样一段文字:

不能遗忘

中华民族的一段血泪史

每一朵烛光

代表一个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

是呀,“每一朵烛光,代表一个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今天我们要走近课文《木笛》中的一位青年,名叫朱丹,他在吹奏他心爱的木笛的时候,也看到了这一片莹莹烛光,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凝成画面,烛光笛声中视听碰撞

找找课文哪些地方写了朱丹看到的那片烛光以及他吹奏的那曲笛声,明白吗?是呀,这片烛光和这曲笛声散见在课文的最后几个自然段里,但是我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都看到了那烛光,听到了那笛声。老师还特地把描写烛光和笛声的优美词语都摘录了下来,谁来字正腔圆地读一读?

莹莹光亮   曙色萌动

蓓蕾初绽   无声晕染

悲凉凄切   脉管滴血

翩然回旋   如泣如诉

有时你在读词语的时候,你努力想象词语后面的画面,兴许还会读出一种感觉来。听了她的朗读,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图片 / 来自网络

有的时候在读词语的时候,你需要用心听,透过词语的背后,往往还会听到许多声音。透过这四个词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如泣如诉)

跟着这种感觉,读着这首小诗,看着这片烛光,听着这曲笛声,想象着站在你面前的青年朱丹,你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要冒出来了,要问问朱丹呢?

是呀,朱丹,你为何要吹出如此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的笛声呢?你是为何而哭泣?你又是在向谁而倾诉呢?(师在“如泣如诉”中的“泣”和“诉”上打上两个圈)

泪诉交集,回环复沓中如泣如诉

品味苦涩的泪水

“一丝悲戚”到“涌出苦涩的泪水”,这是为了什么?这缘于一次什么?

图片 / 来自网络

做足做透对话部分,观看录象,融情想象,跟后面的“聆听内心的倾诉”几乎是平均使用力气。

聆听内心的倾诉

孩子们,别从朱丹的苦涩中走出来,就这样全身心地融入进去吧!此刻,你就是朱丹,你就是朱丹,你的泪水浸湿了衣襟,你又能向谁倾诉呢?你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你贴着雪片,贴着灯红,贴着酒绿,漫无目的地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你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临近石碑,只见:

一片莹莹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是一个由孩子组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片幼松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你怎么会看到莹莹光亮呢?你怎么会看到曙色萌动呢?你怎么会看到蓓蕾初绽呢?你怎么会看到无声晕染呢?你看到了这片莹莹烛光,你看到了这片幼松林,你看到了这滴滴红宝石般的泪,此刻,你最想干什么呀!朱丹?

图片 / 来自网络

(课件播放如泣如诉音乐:《江河水》笛子版,声音增强)

笛声化作了这段文字:(大屏幕出示)

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朱丹啊朱丹,考入乐团是你梦寐以求的愿望,你这样离开考场,难道你就没有为自己的艺术前途担忧吗?

朱丹啊朱丹,你在刺骨的寒风中吹奏这悲凉的曲调,难道你就不留恋《欢乐颂》的祥和、《四小天鹅舞》的欢快吗?

图片 / 来自网络

朱丹啊朱丹,你吹出如此婉转凄切的笛声,站在你面前的可是一群孩子,他们能听得懂吗?

写话:

笛声在向人们倾诉:                               。

揭开悬念,首尾呼应中铭记历史

(大屏幕出示文本,《辛德勒的名单》主题小提琴曲同时响起,直至课的结束)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地拍了一下。他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音乐大师。

朱丹深感意外,连忙回身向大师鞠躬。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 朱丹连忙说:“考场的事,请大师原谅。”

大师说:“不,应该是我请求你的原谅。现在我要告诉你的是,你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已被乐团录取了。”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紧紧握着木笛。

最后再回到“永不忘却”网站的首页。

到目前为止,我以为,就像一篇好的文章一样,好的课也应该有一中心,然后起承转合,前后呼应,急昂处,还它个急昂,静默处,还它个静默,任何艺术都是节奏的艺术,做课,犹讲节奏,这样上得比较集中,不至于太散。像孕育孩子一样,我的又一个可爱的“孩子”终于新鲜面世了。看着她呱呱坠地,我想歇斯底里地大喊一声。

早在2005年春节之前,我就接到王崧舟先生给我的电话,约请我2006年4月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全国小学语文青年菁英(王崧舟、薛法根、竇桂梅等)论坛观研讨会上,作为他的徒弟与他共同演绎诗意语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