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总理的亲表妹,总理为何批示:开除改造,登报脱离亲戚关系?

总理的“十条家规”,看似对亲人不近人情,其实隐藏着无边大爱!

1/特别家信

总理去世后,他的家乡人民在距其故居约两华里的地方,建起了一座纪念馆。主馆高26米,与南京中山陵、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为同一等级高度。主馆坐落在绿色草坪的基台上,象征着总理无私奉献,一生为中国人民着想,他将永远扎根在祖国的土地上。

总理的革命伴侣与亲密战友邓大姐去世后,淮安人民又在总理的纪念馆旁边,为她建造了纪念园。纪念园位于总理故居的北侧,为一独立的院落,2004年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细心的游客会发现,在纪念园的“生平事迹陈列室”里,陈列着一封特殊的信函,是邓大姐于1951年8月17日写给一个名叫“绣云”的女士的的亲笔信,在信中,邓大姐亲切地称呼其为“绣云表妹”,内容是劝表妹要转变旧观念,不要想着去借助总理的影响给自己捞好处,而是要安心本职,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此信不长,现转录如下:

绣云表妹:

来沪以后,因病不能同你详谈,曾托胡耐秋同志告诉你一些独立奋斗的意见,希望你采纳。解放了,我们不仅是在政治上从旧的统治下翻了身,我们还需要从思想里用自己的努力掏出那些旧社会带给我们的渣滓,只有那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变成新社会的主人。从你的来信和言谈中我们感觉到你缺乏一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自信心,仍然存在有依赖的思想。这必须认识(到这)是旧社会留给我们的坏东西,必须要勇于抛弃它,你才能获得在新社会里开辟你自己前途的力量与勇气!

上海正在为了抵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之封锁实行精简、节约、疏散……等六大任务,这个方针你一定会在报上看到,因此,找事情是非常困难的,况且人民政府的用人,主要依靠他自己的工作表现,只要他的工作努力,吃苦耐劳,工作效率高,群众关系好,则不管他是谁,将得到人民政府的器重;相反,则不管谁的“情面”去“提携”也是没有用的。这种作风是我党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特别是我和你表哥现在的工作岗位,更不能因亲故而违反原则。特告你。

对于你的工作意见,我意以去苏北生产或从事义务工作为宜,现人民政府正有组织地在进行,望你注意读报,直接前去接洽。

此复并问近好!

邓**8月17日

从上信以看出,邓大姐笔下的“绣云”,其实是总理的表妹,关于这封信及其后续情况,还有一段发人深思、令人感佩的故事。

2/“十条家规”

大家都知道,作为建国后的首任总理,国事的繁重是常人无法想像的,尤其是作为总理,工作起来更是夜以继日。忙于国事的总理,也没忘了家事的重要——因为建国之初,人们的观念中还有封建残余,总理位居高位,不可避免地就招来了不少故乡亲友要谋求一官半职,为此,总理曾专门召集家庭会议,定下了“十条家规”:

一、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去看看;

二、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

三、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

四、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

五、不许请客送礼;

六、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

七、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

八、生活要艰苦朴素;

九、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

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总理由于国事太忙,管理着一个数亿人口的“大家”,而“小家”之事,大多是由他的亲密战友与革命伴侣邓大姐来处理的。

3/表妹的诉求

上文提到的“绣云”,全名陈绣云,是总理十四姨娘的女儿,小他十多岁,两人是嫡亲姨表兄妹。说起周家与这个十四姨娘的关系,比一般亲戚更特殊,因为总理的生母、嗣母相继去世后,总理要外出求学,年幼的弟弟无人照看,就是十四姨娘代为抚养了两年多。因此,周家与十四姨娘一家的关系就更为亲密。

新中国成立后,陈绣云听说自己的表哥成为一国总理,就写信给表哥让给她安排份工作。总理没有时间处理,就让邓大姐帮忙给绣云表妹回了封信。结果陈绣云将邓大姐的回信当做“尚方宝剑”,直接找到华东局妇联要求安排工作,给予特殊照顾。因为当时基层组织初建,也确实需要人们出来工作。由于陈绣云没读过什么书,文化底子薄,不可能担任更重要的工作,结合陈绣云的个人能力,华东局妇联就安排她到松江县文教科做扫盲工作。

那时的扫盲主要针对农村和城乡的家庭妇女、泥腿汉子,所以得经常下乡入村。这种“又苦又累”的活,陈绣云不是屑于做的,所以工作起来挑三捡四,满嘴牢骚,让分管领导头痛不已。没办法,领导只好给她换了工作,让她去印刷厂做统计。可是,整天和一帮工人混在一起,陈绣云觉得有失身份,自己可是总理的亲表妹啊!在这样的心态驱使下,陈绣云工作时总是马马虎虎的,账目常常出错。自己出错了,还听不得别人批评,脾气上来了还跳脚闹情绪,把自己搞成了人见人烦的“孤家寡人”。

4/邓大姐的规劝

1951年8月,陈绣云获悉邓大姐到上海治病的消息后,就跑去向大姐“诉苦”,说是乡下人欺负,不给表哥面子,她亲自去北京找表哥给她安排一份好的工作。面对表妹的无理要求,邓大姐明确地拒绝了:“你表哥非常忙,平常我要见他都很困难,你就不要去了。”

当时,邓大姐正在病中,身体虚弱,不能久听陈绣云那没完没了的诉说,就劝她先回松江,有些问题以后再答复她。病稍好之后,邓大姐就给陈绣云写去一封信,就是上文提到的那封特别的家信。

陈绣云收到邓大姐的“劝告信”后,并未读懂信中的内容,不仅不思己过,仍然不好好工作,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由于和同事的关系处得非常不好,领导又将她调到职工食堂,当起了做饭阿姨。与坐办公室的统计比起来,做饭可是个苦差事,不说洗菜煮饭忙得脚不着地,光是那么多张嘴,就众口难调。并且,陈绣云的心思根本就没在做饭上,饭菜做得令人难以下咽,群众意见纷纷。陈绣云不堪忍受群众的指责,就跑到厂长办公室嚷着要辞职。

厂领导知道,陈绣云的辞职,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她的真实目的是想着把事情闹大,看看谁敢把她这个总理家的嫡亲表妹怎么样?此时的她根本不知道,她这样一闹,差点把自己闹进了监狱。

5/总理的三条批示

陈绣云这么一闹腾,松江县的领导们确实也为难了:处理她吧,人家可是总理的亲戚;由她闹腾的话,别人会怎么看?左思右想之下,县里干脆就这事儿给总理打了个报告,请求指示。

陈绣云的所作所为,这不明明是与“十条家规”中的第九条、第十条(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对着干嘛!对于表妹一而再、再而三的明知故犯深感痛心,亲自在松江县的报告批复:

一、予陈绣云开除;

二、给予劳动改造;

三、拟登报声明与她脱离亲戚关系。

看到总理批文的松江县领导们傻眼了,没想到这点事儿会引得总理这么生气,真要登报声明的话,影响也不好。于是把总理的意见让陈绣云看了,陈绣云没想到表哥会是这种态度,她一下就没了底气,连忙认错,再三检讨。可是,既然总理批示了,县里也不敢违背,只得照办将陈绣云开除了。

而总理批示中的“劳动改造”,并非现在司法意义上的“改造”,而是要陈绣云在艰苦的劳动中去改造自己的世界观。

6/结语

总理的作为,看似是对亲戚的“不近人情”,其实是他严以律己,廉洁奉公,把无限的关怀和浓浓的爱意融入对家属亲戚的严格要求之中,这才是真正的“大爱真情”。亲人们也在他高尚风格的影响下,走出了一条正确的人生之路。陈绣云被开除后,她报名支边,得到批准后去了大西北的甘肃,在劳动中成长,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才退休返回上海,后于80年代中期去世。

总理的无私为公,是举世共睹的,他没有给后人留下一砖一瓦、一钱一物,却为后人留下了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神财富,民族为之自豪,世人为之敬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