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针:手足三阴经之太阴、少阴、厥阴同气
熟悉了手足三阳经络同气,再来看手足三阴经络同气,那就简单多了。还是先回顾一下《黄帝内针》是怎么谈手足三阴经络同气的。
手足太阴经络同气的对应关系,第一个对应是腕对应踝,手太阴经在腕是太渊穴,足太阴经在踝是商丘穴;第二个对应是肘对应膝,手太阴经在肘是尺泽穴,足太阴经在膝是内膝眼;第三个对应是肩对胯,手太阴经在肩是肩髃穴前二横指,足太阴经在胯是冲门穴。这里书上有个说明,下焦肩关节对应的点不是正经正穴,是手太阴经线上与冲门同气的一个对应点;同样,足太阴经中焦在膝关节的内膝眼也非正经正穴,是经外奇穴。
手足少阴经络同气的对应关系,第一个对应是腕对应踝,手少阴经在腕是神门穴,足少阴经在踝是太溪穴;第二个对应是肘对膝,手少阴经在肘是少海穴,足少阴经在膝是阴谷穴;第三个对应是肩对应胯,手少阴经在肩是极泉穴,足少阴经在胯是长强穴旁开0.5寸。这里同样有个说明,手足少阴经络第三个对应点取长强穴旁开0.5寸,是因为足少阴经在相应的循行部位没有对应点,而此处正是能于体表找到的与极泉同气的最佳点。
手足厥阴经络同气的对应关系,第一个对应是腕对应踝,手厥阴经在腕是大陵穴,足厥阴经在踝是中封穴;第二个对应是肘对应膝,手厥阴经在肘是曲泽穴,足厥阴经在膝是曲泉穴;第三个对应是肩对胯,手厥阴经在肩是腋前大筋,足厥阴经在胯是阴廉穴。手足厥阴经络的第三个对应点,与上述少阴类似,手厥阴于肩的下焦与阴廉相对应处,没有正穴,腋前大筋的选取也是依据于同气。
手足三阳经络同气、手足三阴经络同气,加起来正好是36个穴位,18个对应关系,以及同经穴与穴之间的连线,这些是最基本的基本。如果病症在身体的中线,很难区分左右,可按男左女右选穴。
《黄帝内针》在书上讲这些对应关系是最基本的基本,学会之后才知道所言不虚。黄帝内针强调随证治之,也就是各种各样的病都以症的形式出现,抓住症,就抓住了纲。如果病症在四肢,只要按照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上病下治、下病上治的法则,在四肢相互找对应同气点就可以解决。
如果病症在躯干,貌似千变万化,难以驾驭,但是黄帝内针化繁为简,以症为耳目,而症又落在经络,也就是落在三阴三阳。这个三阴三阳表现在躯干,前面胸腹是少阴经、阳明经、太阴经,再往两侧为厥阴经、少阳经,后侧背部为太阳经,前后居中分别是任督二脉,所有的症,必然就呈现在这些经和络上。辨清症在何经何络,就能够按照法则在四肢找到对应的同气点,所以黄帝内针是彻头彻尾的六经辨证。
同时,人体躯干可分为上中下三焦,四肢也同样可分为上中下三焦,两者在上中下的部位上又得到了统一。
黄帝内针紧紧抓住同气这个根本,通过经络同气、三焦同气互参互求,使得躯干的病症都可以在四肢解决。黄帝内针不仅把病化繁为简到症,连对治方法都将其简化到四肢肘膝以下,而且疗效奇好,大大提高了黄帝内针的简易实用程度。
牢牢把握法则,把这些对应关系烂熟于心,就可以对治人体大部分的病症。其他一些同气对应关系,无非是在这个基础上的转化和应用。所谓最基本的基本,应该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