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思维让你每天都能更优秀

有些人每次考试都能进步,并一定是因为他有多聪明,而是这样的同学多数都能在每次的失败中吸取教育,回头弥补自己的不足。学习就像水池蓄水,蓄水的进度不完全取决于进水的速度,更取决于流失的速度。所以学会复盘是学生想要提升必备的技能之一。
有人说:复盘思维,可能是唯一一个通过后天不断训练,能填平智商差距的思维能力。
复盘来源于棋类术语,是指下完这盘棋后,从以前的对垒中发现自己错误,在什么情况下会犯错,为什么会犯错,反思除了这种做法外还有哪些更好的解决办法。
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说,一次她的表现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回家后,她在地上坐了个小时,把整个节目从头到尾在脑海中复演一遍,什么时候说了什么话,嘉宾说了什么,她自己又说了什么,换种方式说会不会更好一些?这种反思,让她总能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增长最多的经验,也把事情做得更好。
复盘思维不容易,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事情做完了,人就不会再关注已经过去的表现;但复盘思维也很简单,在自己指导自己的过程中,这样的反思会更具有针对性。

复盘和总结有什么区别

我们在第一眼认识复盘的时候都会觉得,这不就是总结吗?试着回顾你最近的一次总结吧:我在过去的一年中做了什么,哪些地方我做得不错,哪些地方存在不足,我下一步打算怎么做怎么改进。是不是有一种“都是套路”的感觉?
事实上,总结只是复盘的一部分。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期的工作或学习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它更关注一些关键点和优缺点。而复盘是对做过的事情从头到尾进行一遍思维的推演和审视,它还对其他可能性的行为进行探寻,尝试探索其他的可能性,以找到新的方法。
总结是静止的,复盘是动态的。
应该如何复盘

日常复盘
睡前的最后一件事,可以决定第二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睡前复盘,并不是事无巨细地回忆一天发生的事,而是做有针对性的回顾。具体来说,可以做三项工作:
一是知识点的复盘,如回忆某些英文单词、语文知识点、政治知识体系等,找到自己缺失的知识点;二是回忆自己一天的课堂表现,总结当天的得与失,并给自己打分;三是明确第二天学习的重点和要点,做一个简单的计划。
复盘的时间切忌过长,以二十分钟左右为宜,不要影响自己的正常睡眠时间。
除了每日睡前的小复盘,还应该在每周末做一次大的复盘。
考后复盘
1.错题本和好题本双管齐下,先从错题入手。
对错题,需要深入分析每一道错题错误的知识原因、能力原因、解题习惯原因等。针对每一道错题的整理,最好能完成如下内容:
所错习题(摘抄或复印之后粘贴原题)

  考试时是什么状态导致的错误

  真正的错因

  正确的答案和解题过程

  考查的知识点内容

  怎样运用这一知识点解决这道题

  这道题的其他解法

  特别提醒:“错因”不可笼统地填写“马虎、不认真”这样的词,要做进一步分析,如“急于去做题,导致读题速度过快,而忽略了其中某些关键词”“在写答案的过程中,急于完成书写过程,所以写第三行的时候想着第四行怎么写,导致笔误产生”等等。

  真正抓住问题的本质,才能在以后做题中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正。

  记错题,更要分析好题。

  错题本已经被大家提得太多了,但好题本却没有太多人关注。事实上,在各类考试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能够引发思考的好题和典型题。如果因为自己没有做错这些好题而没有能将它们记录下来,没有深入挖掘试题背后隐含的知识和思想方法,那是非常可惜的事情。可以简要地记录一下这些好题的题干以及对自己的启发;如果是在自己的教辅资料中的好题,尤其是压轴题,可以将它们剪切下来,粘贴到自己的好题本上。

  2.见树木,更见森林

  要获得更快的提高,还需要对整张试卷中各个题型的得失分情况进行整体分析。

  本次考试每一题所考查到的知识点分别是什么?分析并写在题目后面,以总结考试的知识范围。

  本次考试中,课本上有哪些知识点是这次考试没出现的?如果出现,会以什么样的题型出现?自己有多大的把握?

  本次考试有哪些题型?哪些题型是第一次见?

  哪些题型是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哪些题是考查能力的,题目难易分布情况如何,所占比例各是多少?

  试卷上各知识点中所丢的分数最多的是哪些,最少的是哪些?有多少是粗心大意所致,有多少是不会做所致?

  初期实施起来可能会感觉比较繁琐,但是当适应这种分析方式后,就可以大幅提升学习效率。

  当然,高三考试频繁,不是所有的卷子都值得也不应该这样细致地去复盘。建议选择期中、期末、复习综合卷以及模拟考卷进行操作。

  3.“看不见的”考试心态及考试习惯更需要复盘

  对考试过程中“看不见的”所思所想和心态的复盘更为重要,因为它会直接影响和干扰到你实力的发挥。

  在每次重要考试后,建议第一时间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写“考试心态复盘”:回顾、记录和分析自己在考试前、考场上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若本场考试状态不好,是否受了这些因素的影响?

  例如容易受外界干扰:一位同学一直抖腿让我有些心烦,身后那位同学重重的戳笔声、翻试卷声和焦躁不安的气息影响到了我。我们都不是生活在“真空环境”当中的,平时在考场中就要有意识训练自己对周围不那么尽善尽美的环境的“容错率”。

  每个人敏感的点会不一样,把自己最容易受干扰的情形和自己当时考场上的身心状态与反应如实地记录下来,慢慢会达到脱敏的效果。

  最后:

  养成复盘的思维习惯,就像是面对生活中的每一场战役都有了一张清晰的雷区作战表,知道容易踩哪些雷,就会在日后的战场上避开那些地方。

思考能⼒低下的⼏个特征:

第⼀,特别爱听故事和看故事。
看故事跟听故事,是⼈童年就养起的习惯。我们⼩时候最爱的是听故事、看故事,但是我们不能只看故事和只听故事,我们不能被故事塞满。
也就是说,当看到⼀些需要我们动脑思考的内容,能不能静下⼼去思考,这个很重要。⽽不是⼀看到有点难度的内容,⻢上翻过去,⽴⻢去看⼀些故事,来填满⾃⼰每天的空虚。
第⼆个特征,情绪化。
这部分⼈⽤情绪代替⾃⼰的思考,凡事第⼀个动的是情绪,⽽不是脑⼦。情绪⼀上来,他什么都⼲得出来,什么都说得出来,这部分⼈是最容易被别⼈忽悠。
第三个特征,很容易动情感,情感跟逻辑分不清楚。
⽐如这句话「妈妈⼀定是为我们好的,所以妈妈说的都是对的,所以要听妈妈的。」
这句话就是严重的把情感跟逻辑混为⼀谈,「妈妈是为我好的,是爱我的,我特别感动」,这是情感。但是「妈妈因为爱我,所以说的都是对的,做的都没有错,我都要去听」,这是逻辑。
我们不能把情感跟逻辑混为⼀谈,有时候两个⼈⼀争论,我就听得特别着急,其中⼀个⼈就说:「我才不愿意跟你说这些,我说这些都是为了你好。」
「你为了我好」跟「我要听你的」之间没有逻辑关系,⼀个讲的是情感,⼀个是逻辑,不是⼀回事⼉。你对我好也有可能讲的是错的,也有可能做法对我是有伤害的,虽然你⼼⾥⾯是为我好,对我有感情。
第四个特征,特别喜欢说经验。
⾃⼰经历过的,「我过去......我⾃⼰......」最喜欢拿⾃⼰说的这部分⼈,也是思考能⼒⽐较低下的⼀个表现。
举个例⼦,「今天看到⼀个 XX ⼈可能做了⼀点不太好的事情,明天就下结论:「所有 XX ⼈都不好。」
这就叫做⽤⾃⼰的个案来代替全部,以偏概全,凡事从⾃⼰经验出发,所以很容易就成为我刚刚说的那种⼈。别⼈⼀说个什么,他就说我不是,这就是典型的思考能⼒⽐较低下的表现。
第五个特征,很喜欢把假设当结果。
有⼀部分⼈说话是这样的:「现在经济已经开始衰退,所以我们现在都不要⼯作了,我们应该⻢上去创业。」
刚刚讲这段话是随便瞎说的,但是⼤家看到没有,在⽣活当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论。
就是给你⼀个假设前提,经济已经衰退了,所以我们应该怎么样。
他后⾯说的再有道理,你要不要听?你要先看看他的假设正不正确,很多⼈把假设当结果「经济已经这样了,所以我们应该怎么样?」
很多⼈喜欢把假设当结果,从假设出发就开始去推论其他事情,⽽这个假设本⾝都不⼀定被证明过。所以思考能⼒低下的⼀个表现,就是把假设当结果。
第六个特征,⽤现象代替原因。
给⼤家举个例⼦,⼀个⼯⼚做得很不好,产量不⾼,销量也不好,原因是什么?
你就找了⼀个原因,因为⼯作⼈员缺乏⼲劲,不积极。想出的解决⽅案就是天天⿎励⼯作⼈员,天天让他们喊⼝号,给他们打鸡⾎,给他们发奖⾦。各种措施下去之后,你发现并没有改变,即便你的⼯⼈看上去很有激情。
为什么呢?
因为你找到的这个并不是原因,只是个现象。可能这个⼯⼚之所以做的不好的原因,是因为产品质量不好,销量不好,⼯⼈积极性不⾼。所以⼯⼈积极性不⾼并不是根本原因,只是个现象⽽已,根本原因有别的。
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把现象当成原因去解决,就导致我们的思路出了错误,很容易看到的⼀个表⾯现象。
第七个特点,把概率当必然。
⽐如你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定考不上⼤学,考不上⼤学⼀定找不到⼯作,找不到⼯作⼀定娶不上媳妇,娶完媳妇⼀定过得不好。
这些都叫做把概率当必然,把可能性当成必然性,这也是思考能⼒低下的表现。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思考能⼒⽐较低下的表现,因为在我们这个社会,深度思考是很稀罕的,肤浅思考是很常⻅的,思考能⼒在退化。
如果找特征的话,可以找出⼀堆特征相反的,这也恰恰说明了培养⼀个⼈深度思考能⼒的重要性。
思考这件事情的深度,来源于它的开放性。⼀个不开放的⼈,⽐如刚刚我们讲的那种从个⼈,经验出发下结论的⼈,是不可能产⽣什么深度思考⾏为的。
如果你想深刻,反⽽不要总是斩钉截铁的下结论,保持⾃⼰的开放性。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专家,学者,高层人士,说话的时候越是谨慎,因为他们阅读多了,见的世面多了,就知道任何事情都有很多方面,不同的事情在不同条件下具有更多的可能性。而越是没有读过书的人,或者越是社会底层的人,他们看待问题就非常简单,所以常有愤青一样的人物抱怨社会怨天尤人,而事实上,他们又很容易被管理,被销售套路套中,被各种文章煽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