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梦中的滨师
梦中的滨师
谨将此文献给阔别四十三年的滨师,献给友谊一生不渝的滨师老同学。
——题记
上大学是我儿时的梦想,有一次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我说夜里做了个梦,考上了北京大学。小伙伴们都笑了起来,那笑声让我觉得是一种嘲笑,显然觉得我好像要抓着自己的头发升上仙境似的。那时我还不满十岁。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我的父亲就遭批判,我连上高中都遭到大字报的围攻,高中毕业后像我这种先天不足的青年是不敢有上大学之奢望的。童话般的梦想一直深深地压抑在心底。三年后,有些同学有幸被推荐上了大学上了中专,我真羡慕他们。那时到阜宁姑姑家去,走在盐地二师校门前,里面有好几个我高中同学,想去找他们玩玩,但强烈的自尊也是自卑,徘徊良久,腿终于没有迈进。
幸运有时也会不期而遇,1977年秋学期伊始,已做了三年初中民办教师的我接到公社文教办的通知,县教师进修学校将开办高中语文教师培训班,我被公社推荐参考。那时,虽然“四人帮”被粉碎一年多了,但政治气氛没感到多少变化。我能参加高语班的学习,将来能站在高中的讲坛上,也将就可与上大学的同工尽管不同酬。
走进滨师,那大门,没有一点儿气派,甚至有点寒酸。一直向前,道路两边是略显破旧的几排平房,再向前,则可见到前后两栋二层红瓦青砖小楼。能让我在简朴中领略到一点学府的味道。如果缺少那两栋小楼,似乎就有点不够格。其实,大学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当年的滨海教师进修学校,尽管不是大学,但在海畔小城滨海,确是汇聚了一批本县教育界的名流。如数学有何学恕、章士藻,历史有苏贵庆,语文有郭学真、戚锡生、刘守立、谢世和、朱良伯等。一时人才荟萃,群星璀璨。谢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当时四十挂零,像个干瘪的小老头,给我们讲汉语拼音和毛主席诗词,他讲《送瘟神二首》,“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和传统的解释不同,还是有见地的,文章曾在刊物上发表。谢老师给我们最深的印象是厚道朴实,是刻在骨子里的善良。他对我们的关爱完全是出自内心的,那样的自然,毫不做作。记得在迎接高考期间,我食物中毒,不得不请假回家,当时正值恢复高考报名期,我就在公社报名并参加了初考,师训班同学是在县城统一报名的。那时通讯不便,谢老师见我有一个多星期没回校上课,特地乘班车到樊集,晩上师生通腿谈了很多,皆是体己贴心话。由于谢老师到我家较晚,农村没什么招待,简单的晚餐,于今想来,仍觉惭愧。郭学真老师毕业于南师中文系,先分配在盐中,后为支援滨海回滨中任教。郭老师让我感觉是在平静中显示奥博。课堂上娓娓道来,很是幽默诙谐。他善于让我们触类旁通,传授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比如如何归纳主题思想,艺术特色,运用好几个关键词。他教导我们多动笔,语文老师不仅要会改作文,更要自己会写文章,自己的文章写不好,怎么能让学生写好作文。我大学毕业后也教了两年高中语文,发觉同仁中能勤动手写文章的确实少之又少。记得郭老师曾表扬孙春芝写的文章,那时我们没有写作课,我也学习恩格斯《论权威》的笔法写了一篇给他看,他说恩格斯那种严密的逻辑论证是难以模仿的。《祝福》一课讲到结尾,空中的神们在享受祝福的祭品时,说就像那些领导,酒足饭饱之后,一边剔着牙,一边打着嗝,一边咧着嘴,边走边说,“乖乖,菜不丑”。课堂一阵笑声顿时充满着快活的气氛。我们任课老师中,朱良伯语言干净,毫无废话,一堂课下来就是一篇严谨的讲稿。刘守立老师,在调回泰州老家前给我们讲了一篇课文,觉得很精彩,令人耳目一新,他让课堂教学成为艺术。当年的滨师之所以名师荟萃,那是因为有一个好校长,陆校长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爱才惜才用才。后来他回滨中,滨海的名流又汇聚左右。记得每天上班前约一小时,会看到陆校长在滨师中轴线上缓缓踱步,我们学生跟他打招呼,他含笑点头。高高的个子,斑白的头发,人过半百,依旧挺拔,他始终平静而深邃,确如玉树临风,似乎让人看到师者尊严的风范。陆校长让人望之俨然,即之者温。你请教他,他是诲人不倦的师长。印象深刻的是给我们讲哲学,政治经济学,深入浅出,举一反三,什么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什么剩余价值,什么必然王国自由王国等等,都是从陆校长的课堂上学到的。那年恢复高考,我们几位的政治科目都考得不错,异口同声地表示受益于陆校长。再加之语文进修的提高,所以说让我感觉当年的滨师就是我大学的预科。
滨师让我受益良多的还有结识了一批风华正茂的同学。首先认识的是李运洲,他在我后一排,互通姓名后得知他已被内定为学习班委,不由让我敬慕三分。不难想象在我们高语班任学习班委,该是何等人物。于是攀龙附凤之心遂生,下课后,奉上一支烟,谁知其亦是瘾君子,欣然接受,二人接火呑云吐雾,渐觉可兄事之。李兄告我,谢老师让他物色一位生活班委,他认为我比较合适。尽管我并无此愿景,李兄不知是慧眼识珠还是陷我于不义,最后还是干上了。在交流中,得知这老兄还真有点干货,成语词典是下功夫背过的。我望着阔硕的脑门,心想其中的大部分该被成语填满。汪汉忠晚来了几天,那天在体育场开大会,他坐到我身边,听说我姓沈,说他妈妈也姓沈,一叙竟然是亲戚家,自然而然接触多起来。后来我们仨常在一起逗趣说笑,互相切磋讨教。有一次,汉忠学阿Q唱道,“悔不该,酒后误斩了郑贤弟”,举手在“王胡子”脖子上一个喀嚓,“王胡子”也动了手。我们偶尔会到老西街一家饭店去“端小笼”,坐在二楼,看着小笼热腾腾的升上来,很有一种惬意的感觉,至今仍能回味。我这个人有时会和女生开点小玩笑,记得我在黑板上写会标,其中的“个”字,严传银说“个”字小了点,我说你喜欢大个子?这种非“村长”式的调侃,也许会引起女生的反感,有时也会增进男女生的交流。我们和当时的女同学关系是好的和谐的,尤其与孙春芝、李成湘、王根岚的友谊持续了一生。这种关系是建立在才学人品等共同价值观的基础上,有惺惺相惜的感觉。在准备高考复试的时刻,我和汉忠经常在幽静的女生宿舍学习,我忘不了男女生之间纯真的友谊。我也忘不了高考的一场考试,那天下午我午睡过时了,汉忠一进考场,看我不在,立马拖车去找我,等我们进入考场,卷子已分发完毕。这该是多深的感情啊!滨师短暂的时光结束了,但我们的友谊仍在赓续,孙春芝先后几次回到她魂牵梦绕的故地看望老师和同学。“昔別君未婚,儿孙已满堂。”每一次相聚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但却令人珍惜并憧憬着。
我同样忘不了1978年3月5日,是我的高中同学同进滨师的尤恒元将我送到车站,从此告別惠我良多的滨师,走向多年不敢做奢想的大学校园。虽然不是儿时梦中的北大,但能成为在恢复高考后77级大学生的一员,我是幸运的,知足的。四十三年过去,当年的滨师桃李园的依依杨柳,木已拱矣。当年的同学少年也都垂垂老矣。但滨师作为人生的重要驿站,在我心中依旧青春勃发,让我永难相忘。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弘诚,本名:沈成宏,1954年生,江苏滨海人,盐城市委党校教授。1982年2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先后从事中学语文教学6年,党校干部教育30年,笔耕不辍,著述较多。古典诗词的写作是其多年的业余爱好。曾任盐城市委党校新四军传统教育研究室首席专家,《铁军·纵横》杂志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等职。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