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只老虎围攻1只灰鹅,反倒被大鹅追啄,老虎为何怕大鹅呢

自然界的丛林里,老虎是百兽之王,没有动物不怕它,许多动物甚至连听到老虎的吼叫声都会绕道而走。但在动物园中,这些不愁吃的老虎,许多基本上已经丧失了捕猎的能力,就连大鹅都敢来欺侮它们。

近日,在河北保定一动物园内,2只孟加拉虎联手正准备围攻1只大灰鹅,然而这只大灰鹅不仅临危不惧,还主动向孟加拉虎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吓得“百兽之王”孟加拉虎狼狈而逃。

如今的老虎在动物园里养尊处优,没有生存竞争压力,已经失去了老虎的本性,快变成“猫”了,被大鹅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01.2只老虎围攻1只大灰鹅,反倒被大鹅追啄‍

保定动物园里有2头孟加拉虎,其中一头还是白虎。它们头大而圆,吻部较短,颈部粗而短,犬齿极为锋利,嘴上长有长而硬的虎须,脖子短而粗,可伸缩的爪子十分锋利。一站起来,膘肥体壮,威风凛凛。

这天,一只大灰鹅突然闯进了它们的地盘。一只老虎见状,以为是饲养员送来的美食,准备前去捕杀,它忙压低身体,慢慢靠近大灰鹅。但没想到的是,大灰鹅早已注意到了老虎,但它一点都不害怕,不但没有逃走,反而主动发起攻击。

只见大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伸长了脖子,压低头部,张开翅膀,径直奔向老虎,恶狠狠朝着老虎啄了下去,还顺手“拧”上一口。这一系列的动作,把老虎都给弄蒙了,它赶紧转身逃离现场,就连在旁边“围观”的老虎也受到惊吓,连连后退。

当老虎落荒而逃时,大鹅还以为老虎怕它,它的气势被再度激起来,忙仰头追了上去,展翅伸脖猛扑,用喙击,用翅扑,使用各种招式攻击老虎,险些将老虎打成“猫咪”。

当然,被吓跑的老虎依旧没死心,趁着大灰鹅没注意,又一次靠近它,结果还没等老虎近身,大灰鹅再次伸着脖子,朝老虎的眼睛啄去,吓得老虎落荒而逃。估计老虎一边逃跑还一边在想,这家伙怎么比金雕还厉害呢!

02. “三大村霸”之首,天生好斗,冲上来就一啄二拧三拍打‍

在农村,大鹅、公鸡与黄狗这三种动物向来就是“三大村霸”,而大鹅更是“三大村霸”之首,能打能闹,出了名的不好惹。

这也不怪大鹅,因为它原本就是一种野生猛禽,它的老祖宗叫“舒雁”,从唐朝开始,就有人开始驯化它们。当时民间结婚,男方喜欢把大鹅送给女方家做聘礼,于是很多人家里就开始养大鹅,而大鹅也慢慢从野禽变成了家禽。

别看大鹅平时十分愚笨,但是大鹅生性“嚣张”,天生好斗,横行霸道,性格暴躁;警觉性很强,除了主人之外,大鹅对其他物种都有很强的警惕性,遇到陌生人或动物,它就高声鸣叫警告;而且反应迅速,稍有风吹草动就会率先发起攻击。

大鹅的攻击方式还很有技巧:一啄,二拧,三拍打。当大鹅遇到陌生人或别的动物时,它首先就是,瞬间飞起来,追上去张开嘴巴疯狂地啄,一口下去保证淤青。而且大鹅的攻击是立体的,它长长的脖子可以袭击你的下体,啄你的背部,乃至全身。

接下来的一招就是“拧”。所谓的拧,就是用它嘴里的“齿状喙 ”来咬人,别看大鹅没有牙齿,但只要被它给“拧”一下,那要比大黄狗咬一下还要难受。最后就是拍打。这可是它的终极大招了,扑腾着它的大翅膀,冲上来,直接扇向你的头,一不小心你很有可能被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想想就很痛!

03.老虎为何怕鹅?除了领地意识外,还与大鹅的眼球构造有关‍

大鹅为何好斗,连老虎都不怕呢?这主要有三个因素。首先,大鹅的好斗行为,多是由大脑的边缘系统控制,而边缘系统主要由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两种神经元组成。如果大鹅的去甲肾上腺素一旦分泌增多,它就会异常激动,接下来很可能就是打架。

其次,大鹅好斗,还与其眼球的构造有很大关系。由于鹅的眼睛构造比较特殊,鹅的眼睛相当于凸透镜,什么物体在大鹅眼中都会缩小数倍。如此一来,从它的角度来看东西,就会觉得前方所看到的东西都比自己小,比自己矮。所以,它天不怕地不怕,不怕老虎不怕人,在面对老虎这个“小不点”时,就会展开猛烈攻击。

此外,鹅的眼睛还有一些过人之处。人的视觉系统里可感知3种原色,而大鹅能感知黄、蓝、红与绿等4种原色,这就意味着它更容易区分颜色之间的差异。不仅如此,鹅还有超强的夜视能力,大约是人眼的10倍左右。但是,大鹅的眼睛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它无法辨别出三维空间,而且距离感不强。

最后,大鹅遗传了“舒雁”的战斗基因,有着超强的领地意识。只要有人或是动物侵入了它的一亩三分地,就会主动攻击,大鹅当然不能容忍看起来比自己矮小的动物来侵犯其领地。

而且,大鹅的领地还不是固定的——它走到哪,领地就挪到那里,以它为中心的数米范围内,都是其领地,别的动物进入都会遭殃。如果恰逢雌鹅孵小鹅季节,它的攻击力会更强。

结语‍

你千万别看大鹅走起路来,一摇一摆,憨态可掬,可民间说的“宁可让狗咬,不敢让鹅拧”可不是闹着玩的。当然啦,动物园的老虎也许不是真“怂”,只是因为猫科动物向来天生谨慎,对于未知的事物总喜欢先探索一下。老虎要是饿了,真的进攻,大鹅当然不是老虎的对手。

雪灵谷自然实验室/出品

参考资料:保定晚报、国家动物博物馆、中国动物志、大自然探索、保定动物园

(0)

相关推荐